马某某音乐活动:伊比呀呀及反思

本文由用户“wsdsl00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02:55:09 举报文档

以下为《马某某音乐活动:伊比呀呀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音乐活动:伊比呀呀

设计人:马某某

活动目标:

能模仿各种乐器演奏感应乐段。

尝试以小组的形式为乐曲配节奏型,并能用乐器演奏。

学习与同伴协商,感受乐曲带给自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现状分析:我班幼儿对乐段有一定的理解,对简单的节奏型也能掌握。但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没有尝试过。同伴间协商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特别引导。而且本次是全班授课,因此孩子间存在差异,我的目标和准备材料对能力不同的孩子做了两种准备,希望每个孩子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2、材料准备:报纸若干、十六宫格两张、节奏卡片两张、音符若干、小人若干、铃鼓、打棒、木鱼、沙棰各十个。

活动过程:

听音乐感应乐段和重拍。

听音乐做动作,听到每句第一拍时,拍手。

听第一段音乐,教师折报纸一下表示一个乐段。

幼儿听音乐折报纸,一个乐段折一下。

模仿各种乐器演奏,表现乐段。

师问:折好的报纸象什么乐器?

请幼儿模仿各种乐器的演奏。

幼儿跟音乐模仿各种乐器的演奏,一个乐段换一种乐器。

幼儿分成四组,一组模仿一种乐器表现一个乐段。

幼儿分组在十六宫格或节奏卡里编配节奏型,并用乐器演奏。

教师分别给四组小朋友提出不同的要求,请他们依照自己的水平配节奏型。

一组、二组的小朋友在十六宫格里用四分、八分、四分休止符编配节奏型。

三组、四组的小朋友在八拍节奏卡上用人物图片编配节奏型。

请每组小朋友用声势演奏自己组编排的节奏型。

幼儿分组跟音乐演奏自己组编配的节奏型。

每组选择一种乐器,跟音乐分段演奏自己组编配的节奏型。

教育活动反思:

现状描述:

本节课是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感受乐段。在之前我让幼儿画过乐段,幼儿有对乐段有一些认识和理解。因此本节课我加深了难度,把画乐段延伸到折乐段,并用折好的报纸让幼儿模仿各种乐器演奏,幼儿表现的很快乐。第二部分是让幼儿分成四个小组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了十六宫格和音符还有小人。能力强的两组小朋友在十六宫格里贴音符。能力不够的小朋友在节奏小屋里贴小人。最后请每组小朋友跟着音乐拿着乐器分别为乐段伴奏。

优长与不足:

在整节教育活动中幼儿都能够充分、积极、主动的参与。调动了幼儿主动学习,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教育目标完成较好,注重了孩子间的差异性,为不同水平的孩子提供适合的材料,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我准备匆忙,幼儿的活动材料准备的不够,以至于幼儿在创编节奏时拖延了时间,给两组小朋友加大了难度,影响了后半节课的效果。另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感觉非常匆忙,没有给幼儿足够想象创编的时间。环节过多如果分成两节课把它上充分就更好了。

分析与反思:

我一直坚信音乐活动的根本宗旨就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让幼儿体验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如果在一节教育活动中缺少了乐器、节奏或是肢体表演那都是不完整的。 反思刘某某说的深入研究是什么?不是就一种感官,一种活动形式深入的开展下去,而是一节课只用一种载体。比如:我前边让幼儿折报纸、用报纸模仿乐器,后边该使用乐器了我就丢掉了报纸,拿起了打击乐器,其实报纸也可以用来做乐器。如果我一直用报纸贯穿始终就不会显得环节太多,而且也能把报纸玩透,同时也让幼儿体验到了乐器演奏的快乐。这样我的想法和刘某某的理念就不矛盾了。其实幼儿园教育就是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世间上的万物。让孩子知道世界有多大,让他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找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使之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马某某音乐活动:伊比呀呀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