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与眼镜的教案

本文由用户“inrgihc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6:31:05 举报文档

以下为《眼睛与眼镜的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生活中的透镜 -----眼睛与眼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和多媒体课件了解眼球的构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眼睛的成像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晶状体的焦距与其薄厚的关系”,从而理解人眼是如何调节晶状体形状来看清近处和远处的物体的。提升用语言描述现象、总结规律的能力以及利用实验结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成像特点。了解眼镜度数与透镜焦距的关系。

4.通过实验经历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诊断和矫正”的探究过程,养成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学习中交流与合作体验,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5.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科学用眼、保护眼睛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眼睛看清物体的原理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科学用眼习惯的养成。

教学难点: 眼睛如何看清近处和远处的物体。

课堂主要采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探究能力较差,所以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中尽量减小探究难度,以评估交流环节为重点。教师自制水透镜模拟晶状体的学生实验,探究“晶状体的焦距与其薄厚的关系”,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总结出“人眼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这一规律,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以欣赏美丽图片引入新课。

接着,教师让带眼镜的同学摘下眼镜再看图片,体会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出课题:我们能看到漂亮的图片和世间万物,得益于眼睛这一重要器官。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的呢?为什么有的同学需要带眼镜才能看清较远处的物体?这里面蕴含哪些物理道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主题——眼睛和眼镜。

2.知识点教学

(1)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的

情景1:眼睛的构造。

生物课上学生已经学过眼睛的构造,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本,观看眼球的构造图,并回顾眼睛各部位的名称及作用。ppt展示眼球构造图,请学生说出各部位的名称和作用。并引导学生发现:晶状体作用类似于凸透镜,视网膜作用类似于光屏。

情景2:正常人眼如何调节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引出问题1:眼睛能否像凸透镜一样成像?成什么样的像?

根据看书学生得出,物体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眼睛便能看清物体。教师点拨视网膜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但人类早就习惯了这种视觉感受,经视神经调节后将图像传到大脑的神经中枢,感觉就是正立的实像。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并与眼睛成像规律作对比。凸透镜成像时,物体靠近(或远离)透镜,像将远离透镜,不再成在原光屏位置。而物体靠近(或远离)眼睛时,都能看清,说明像仍成在视网膜上。

引出问题2:人眼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基本不变,即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物距改变,像距不变。那它是靠改变什么使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呢?

学生猜测: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焦距。

引出问题3:晶状体焦距与其薄厚有什么关系?

探究问题1: 焦距与晶状体薄厚的关系。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学生交流:当晶状体变厚时,焦距变 小 ,折光能力变 强 ;

当晶状体变薄时,焦距变 大 ,折光能力变 弱 。

探究问题2:晶状体如何调节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小组讨论:要想使远近不同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焦距如何变化?

看近处物体,要想使像仍成在视网膜上,晶状体折光能力要变强,焦距变小;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折光能力要变弱,焦距变大。

结合实验结论,学生交流:正常人眼观察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 厚 ,观察远处物体,晶状体变 薄 ,从而使近处和远处的物体的像均呈在视网膜上,也就看清物体了。

(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情景1: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症状和成因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近视眼的典型症状,比较正常眼和近视眼的眼调节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正常眼看远处物体可以成像于视网膜上,近视眼看东西模糊,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

引出问题1: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还是视网膜后?

学生分析:近视眼主要由于长时间看近处物体,或用眼习惯不好,晶状体始终处于较厚状态,得不到适当休息,调节能力变弱。当再看远处物体时,无法调到合适的薄某某。所以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由于过厚,折光能力过强,成像在视网膜前。

教师补充:引发近视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先天性晶状体距视网膜距离过长等,也使得看远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前。引导学生画出代表近视眼看远处物体的光路图。

引出问题2:类比近视眼症状和成因的分析方法,请同学描述远视眼的典型症状。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远视眼看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还是视网膜后?

学生分析: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物体,由于晶状体过薄,折光能力较弱,看近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前。

(3)眼镜的度数

教师介绍眼镜的度数与透镜焦距的关系:

眼镜的度数= 单位“米”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

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眼睛的病变及矫正

4.课堂作业

(1)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图左侧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图6-4-3中的四幅图是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方法和光路,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 )

(2)小明想知道奶奶戴的老花镜的度数:他把房间的窗户打开,可以看见很远的地方的一盏明灯,小明拿镜片正对着白色的墙壁,透过镜片在白墙上成一清晰灯的像。他测出镜片到墙的距离约40cm,于是小明算出奶奶眼镜的度数是________度,是______镜。

四、教学反思

眼睛看远近不同物体的调节过程和近视眼、远视眼的诊断及矫正过程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通过学生主动动脑、动口、动手,独立去观察、比较、归纳,在实践活动中来感受、来领悟、来理解人眼如何看清物体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和矫正,进而突破重难点。整堂课都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学习经历,渗透学科素养的培养。在本节课最后拓展环节,通过视频展示、学生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用眼、爱眼护眼的教育,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由于初二学生刚学物理,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引导的多,怎样处理好课堂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实效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眼睛与眼镜的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