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实践改进应用课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内能
姓名:
胡某某
工作单位:
三官寺中学
学科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我们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甚至方言形象的讲解物理知识和概念。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根据教育心理学,如果学生对于一件事物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就会排除主观和客观的种种消极因素,尽量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量的概念引出
难点:理解内能的定义,探究实验的过程
五、教学流程与策略的简要说明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钻木取火、瓦特发明蒸汽机导入
we二、进行新课
1.内能的定义
如图1所示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是否也有动能呢?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称为分子动能。
如图2所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那么,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间也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注意:①内能指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单独某个分子的动能或势能不能称为物体的内能。②内能是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共同决定。
(3)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事例:铁水和冰块的温度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内能。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一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跟什么因素有关?那么,物体的内能有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物体内能增大时,其温度不一定升高。]
(2)物体的质量:它反映物体内部分子数量的多少。
(3)物体的体积:它反映了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小,影响分子的势能的大
小。
3改变内能的方法
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2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三、课堂练习
四.四、小结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给一个回力玩具汽车上紧发条,使其在水平桌面上运动。
小汽车的动能是怎么来的?
学生观察小车运动,得出小车的动能是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演示:从一个装满开水的暖水瓶中倒出一部分水,用软水塞塞紧,注意观察瓶塞。
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
水蒸气具有能量,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可能是来自于热水(或热的水蒸气)。
结合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内能
展示具有动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动能。分子具有动能吗?
展示具有势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弹簧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力,还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有分子势能吗?
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和机械能是同种能量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
小结:内能是与机械能不同的一种能量。物体可以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结合动能的特点,思考问题。
分子也具有动能,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结合势能的特点,知识迁移得出:分子具有分子势能,因为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根据前面的定义,学生讨论。
机械能是与物体整个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能量。而内能是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内能和机械能的单位都是焦耳(J)。
学生进行讨论补充。
利用对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注重物理方法培养。
培养对比的物理方法。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3.温度、内能与热量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1.本节主要内容是内能和内能的两种改变方法。
2.内能是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等因素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3.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是能量的变化量。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可以通过物体温度变化反映物体内能的变化。
4.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利用热传递和做功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5)
良(4)
中(3)
?
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
?
?
能否认真专注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都主动举手了。
?
?
?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声音响亮
?
?
?
能否自由表达
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
?
?
能否善于合作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
?
?
能否独立思考
我会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
?
?
是否敢于否定
我能常某某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
?
?
?
是否欣赏自我
我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
?
八XXXXX、板书设计
内能
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
与分子势能的和叫做动能。
九、实践反思
新课改要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于是有的老师对于学生所做的一切,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从头到尾都叫好,这是肯定不会有问题的。但不知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有没有认真思考一下评价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措施。但这不是让教师无原则地叫好,如果声声都叫好,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呢?因此,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抓住那些闪光的地方。就如《内能》一课里的一样,学生采用了老师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发现,但我认为真正要为发现弯折粗铁丝的同学叫好,因为他不唯书,不唯师,用自己的法子同样发现了粗铁丝内能增加变热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为他叫好吗?在课改前,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那么在现在我要说一句“老师,请用好您的掌声”。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实践改进应用课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