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姓名:
何某某
工作单位:
巴东大支坪民族初中
学科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章内容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教材从设计上更注重从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选材,从培养学生兴趣角度选材,本章内容既是今后分区地理学习的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体现地理学科的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 ——降水,主要讲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本节教材与第二节教材一起,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参与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活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在,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学生会很容易接受。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因此我在设计降水概念、主要形式、测量等内容时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学生完成简单的信息查找之后,教师进一步借助多媒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降水形式的图片,降水形成过程的视频片断,材料阅读等内容,目的是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进而加深这些现象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及学生的兴趣的调动。另外通过课堂问题的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通过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绘制,培养学生类比思想,综合学习能力等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探究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这部分知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六、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感受降水
播放 钢琴曲《雨的印记》视频
视频欣赏
让学生在课前感受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
入
新
课
导入新课:通过今天天气预报符号读出今天的天气预报,(生读),我们迎来了2011年的第一场雪。教师提问,在我们生活中天气我们最关注的除了气温之外,还有降水,引入降水的学习。
学生读今天的天气预报,感受昨天的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把重点引到新课上来.
请同学们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投影(学习目标)
阅读本节学习目标
使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目标进入学习
教
学
过
程
理解降水:
自主学习: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清下面内容:
降水主要形式:
学生答后,教师紧接着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其它的降水形式?
学生说出来的就对应点击出图片(将雾、霜、露的图片设置成热键形式,以便学生提到哪一个就能够对应出现哪一张的图片)
补充后教师:以上这些是自然降水,在实际生活中根据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进行人工降水,这张图片就是人工降水的现场图片。
展示各种大小雨的符号
(承接)这些雨的大小是怎么知道的呢?
降雨的测量
3、展示雨量器,(实物展示)
自主学习教材,独立解决问题。
给学生时间(自学课文)
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学生辨认各种雨的符号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必免一言堂,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
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材,练习自主学习的技能
温故而知新,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学生会积极性更高
学生对科学仪器的认识,更感兴趣
师生互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大、中、小雨的标准界定
利用现有仪器,装有不同量的雨请学生来读。
拓展:降水量的测量,老师还想强调一点就是:通常气象部门在每天的8时和20时各测一次降水里,把两次测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这一天的降水量,那么请问:我想计算一个月的降水量该怎么做?
(承接)通过测量我们能得到一年内的降水资料。
展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的降水资料。回答问题
该地最大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最小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3、该地哪个季节降水较多?
4、哪个季节降水较少?
(承接)同学想象有没有更形象的资料来展示一地年降水的变化情况呢?
降水量柱状图。
探究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动态图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友情提示:画轴、绘柱、写名三步骤。
探究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展示世界五城市:北京、伦敦、新加坡、比尔马、雅典
通过五城市降水量柱状图分辨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对号入座:
进而完成课本表格:城市和降雨类型的对比
(承接)一个地方降水有季节的变化,通过五城市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我们发现各地的降水也不同,
学生辨认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根据亲身经验谈感受
学生仔细观察资料回答问题。自由发言(答案相差不会很大)
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
学生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评价展示。找缺点
学生读取所在的半球。
小组合作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五城市的季节变化特征:
北京:夏季多雨
雅典:冬季多雨
新加坡:全年多雨
比尔马:全年少雨
伦敦:全年湿润
感受春、夏、秋季的降水。从身边的地理学习知识。
带着问题读资料目的性更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动手绘制加深对降水量柱状图的理解
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生互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那世界的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探究降水的分布
自主完成概念学习。
展示等降水量线,通过几个具体的点辨认等降水量线。
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展示主要纬线。
(承接)我们以主要纬线为载体来探究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展示图、问题:
1、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在哪条纬线附近?(纬度因素)
2、两极附近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西岸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中纬度地区,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海陆因素)
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展示各地有代表性的降水景观图片
拓展: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形成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
播放世界雨极、干极资料视频。
提问乞拉朋齐成为雨极、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干极的原因?
乞拉朋齐的降雨形式是地形雨,那么还有其他类型的降雨吗?
拓展:视频材料介绍降雨类型及降雨的形成过程:
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台风雨
学生根据已学的等高线、等温线定义等降水量线。
学生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小组合作:通过屏幕中的问题分组讨论。
小组展示。教师及时点评和补充。
学生总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二、难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三、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学生观察视频,在地图上找出世界雨极、干极。
学生通过看视频及读课本阅读材料的出答案。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降雨有哪些类型,我国的降雨主要形式?
相信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锻炼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展示景观图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从形象材料中得出问题答案,学生记忆更深刻
师生互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根据本节课主要知识框架学生汇总所学知识
七、教学课件(本节课的教学课件)
八、板书设计(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九、教学反思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起引导作用。
教回想起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留有很多的遗憾:
1、在各环节的过渡及衔接方面引导不到位,例如大雨、中雨、小雨的测量引入降水量资料的展示和学习方面组织语言欠缺连贯性。
2、本节课中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学中,引领太快,有对学生的评价,但太敷衍了事,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起到很好的诊断和激励作用。如果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全体学生就能发现绘制过程中的缺点,从而更好的进行认识降水量柱状图。
3、在探究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时,如果能跟进解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
4、课堂语速稍快,但上完整节课自己发现课堂跟进不太紧凑,这也是我在课堂中需要注意的关键地方,环节紧凑,学生才不至于分神,课堂效率才能更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注意课堂小细节,提升课堂效率。加强备课,钻研教材,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升自己,完善课堂。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