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
姓名:
谢某某
工作单位:
***小学
学科年级:
五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三、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流程与策略的简要说明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学提示。品读感悟,体会亲情。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齐读课题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激发兴趣
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 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自由朗读课文
找出感动自己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朗读中体味和理解课文。
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了不起的父亲
了 了不起的儿子
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夯实基础,训练概括能力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自由朗读、品读、体会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学会感恩并理解父亲、母亲
七、教学评价设计
无论是教学的总体设计,还是某一问题的确定。我都始终注意力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入更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八XXXXX、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 子
不放弃 信任
责任感 先人后已
九、实践反思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及彼,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关爱。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