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一堂实验课,在本堂课教学主线是实验,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是来自学生亲手做的实验,而非课本或老师。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而不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胶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个物质,以及把性质再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满足了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性质。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不要求做具体的展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3) 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自主学习分散系的概念。
(2) 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胶体的性质,并分析实验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上一节可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法,我们已经将化学物质分为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我们已经对纯净物进行了再分,但我们却没有对混合物再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教学活动1: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分散系?分散系的组成?
2.分散系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使学生掌握分类的目的和依据,学会交流合作
结论:
按分散系组成所存在状态的不同分9种
分散质
分散剂
实例
气
气
空气
液
气
云、雾
固
气
烟、灰尘
气
液
泡沫
液
液
牛奶
固
液
油漆
气
固
泡沫塑料
液
固
珍珠
固
固
有色玻璃、合金
(2)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3种
溶液(d<1nm)
胶体(1nm<d<100nm)
浊液(d>100nm)
教学活动2
我们学过滤纸可以鉴别溶液和浊液,思考滤纸能否鉴别胶体和浊液,做实验一并思考原因。
实验1:将Fe(OH)3胶体和泥水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提醒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过滤的要决“一贴二低三靠”)
【现象】Fe(OH)3胶体:过滤后,全部通过滤纸;
泥水:过滤后滤纸上留有滤渣,滤液澄清。
【结论】胶体能通过滤纸,无法用过滤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并思考。
培养化学思维。
熟练过滤操作。
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对象,实验讨论研究。
教学活动3
提供半透膜袋,指导学生做实验2
实验2:将淀粉胶体和NaCl溶液的混合溶液装入半透膜袋,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几分钟后分别取半透膜袋内、袋外溶液,滴加碘水和硝酸银溶液
【现象】袋内溶液:加入碘水,溶液变蓝
袋外溶液:加入碘水,溶液没有变蓝;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溶液可以。可以用半透膜来净化胶体。
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并思考。
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
教学活动4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填充下表。
分散系
粒子直径
外观
稳定性
鉴别
能否通过滤纸
能否通过半透膜
是否有丁达乐效应
溶液
d<1nm
均一、透明
稳定
?
?
?
胶体
1nm<d<100nm
?
?
?
?
浊液
d>100nm
不均一、不透明
不稳定
?
?
讨论填表
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活动5
【实验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CuSO4溶液:无明显现象;Fe(OH)3胶体:能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条通路呢?
【答】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性质,它是我们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它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实验并记录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继续填充上表。
进一步理解对比试验的优点。
教学活动6
简单介绍胶体的性质:聚沉,电泳,介稳性。附图片和flash介绍各性质对应下的用途。
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教学活动7
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质和分散剂。
(3)分类:
①按分散系组成所存在状态的不同分:9种
②当分散剂是液态时,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
2、胶体(本质特征:胶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
3、胶体的性质和简单应用
?①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
?②聚沉
?③介稳性(同种电荷相排斥、布朗运动)
?④电泳
七、教学反思
《分散系》是学生所接触到的又一种新知识。分散系是在初中溶液的基础上拓宽、加深而来的。它的涵盖面比溶液更宽广,在日常生活和医药中的应用也是随处可见。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重要问题。一个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第二是胶体的性质和简单应用。这两个问题呈阶梯状。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第二个是重难点,是高潮。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是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旧知识的衔接比较自然。在复习物质分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混合物如何分类的新问题,顺其自然过渡到分散系上。
2.学生活动多,实验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
3.设计了两个很好的对比实验围绕着“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4.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比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的新课程理念。
5.两处处采用了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和浓缩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也体现了老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意识和教学素养。
6.对于聚沉,电泳,介稳性等胶体的性质,课本上是作为资料的形式出现的,附图片和flash介绍各性质及对应下的用途,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又加深了对胶体在日常生活和医药中的应用随处可见有了更鲜明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三大类分散系的特征及胶体的性质。虽然在此处将教材中凌乱的文字,巧妙地浓缩到一个表格当中,可是由于学生们对半透膜知识的缺乏,显得在完成表格时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效果,使得胶体的聚沉应用没有很好的介绍。为此,先将半透膜的相关知识作为资料卡片,提前发给学生,提前预习,为本节课作好铺垫。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