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重庆铁路运输高级技校 李 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知课文,体味本文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精心品析,探寻文章精妙笔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真心感受景物美和人物矛盾心情的交织,体会特定历史年代中知识分子的特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技术)的层层展示,给学生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美妙的视听感受中去体会文章的美与经典。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欣赏意境,引导学生欣赏文章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
2.把握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喜悦与哀愁。?
难点:1.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赏析。
2.文章两条线索的有机结合。?
[教学设想]
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就希望将文中优美的景色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运用flash动画技术实现了这一设想,将文本欣赏转换为一场视听盛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有极大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从欣赏配乐朗诵中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荷塘月色画面)
提问1:同学们,见到这幅画面,你会想到哪些描写荷花的文章或诗句?
明确:比如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
提问2:对朱自清,大家都不陌生。你能谈谈你所认识的朱自清吗?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展示课件“作者简介”)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有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二、学生看投影上的画面,听教师配乐朗读,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运用flash动画技术,实现了文字内容与画面的高度统一,对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意境美有极大影响)
三、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提问: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展示课件,文字下面配以画面,增强直观效果)
明某某:游踪──出门小径荷塘进门
暗线:心境──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回到现实
四、课文赏析:(赏析过程中,文字与画面结合的课件层层展示,帮助学生欣赏分析)
提问1:根据文章线索,文章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第一、夜赏缘起
第二、小径踱步
第三、荷塘月色
第四、回到现实
提问2:作者夜晚出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某某。文某某微微露出文章思想内涵,全文动景、静景、幻觉、实感、眼前、联想,所有内容都离不开这一文某某。
提问3: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明确: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展示课件“历史背景”,选取真实历史图片的动画效果增强历史真实感,文字颜色的变化体现出历史动荡感):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XXXXX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所以“不宁静”。
提问3:来到小径踱步,作者心境如何?
明确:作者感受独处的妙处,有一种淡淡的喜悦。
提问4:何以见得作者有淡淡的喜悦之情?
明确:
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②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六、教师小结:
带着淡淡的喜悦,作者来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学生自读4、5、6段,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4-6自然段
?二、赏析4-6段描绘的美景:(教师小结时,展示课件,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1.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寻美。(每段都写了什么景色,作者心境如何)
?2.分自然段请学生说说讨论结果,教师小结:
??
?三、学生朗读7-10段,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明确: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心情“不宁静”,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回到现实,终究不能超然。表现出作者不满现实的动荡,向往自由宁静的生活。一种淡淡的哀愁笼罩心间。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提问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有何特殊之处?
?明确: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修辞手法。通感是指人们在描绘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表达感受,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中,将嗅觉(清香)与听觉(歌声)相通,其共同点是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第二句将光影(视觉)和名曲(听觉)相通,其共同点是和谐。(课件中,利用光影效果分析通感修辞的特点)
?提问2:同学们能再举些类似的例子吗?
?明确:类似的句子还比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某某《叶某某》)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生活中说“他的声音很粗”也是通感的手法。同学们现在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同样是通感。难道你们的脸是抹了蜜的吗?
?五、写法探究:(先提问,后教师小结。课件中设置了荷塘背景和逐渐盛开的荷花,增强学生理解)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全文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特别是描写荷塘月色美景时,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和谐统一。
?2.修辞多样,刻画生动
?全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刻画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荷塘月色图。
?3.词汇丰富,语言优美
?在词汇运用上,富于变化,动静相宜,诗一般的语言极好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美文”的特点。
?六、本课小结:
?本文借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之美,抒发了作者淡淡喜悦和淡淡哀愁相交织的矛盾心情。同学们生活在今天的盛世中国,在认真体会作者情感之余,更会有强烈的自豪。倘若是今天,云淡风轻的夜晚,在如画的美景前,你会有何感想?
七、课后作业:
1.总结文中叠词的运用,试着赏析其表达作用。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析其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3.背诵课文3、4、5段。
?八、拓展训练:
?小练笔:选择一处你熟悉的景物,运用适当修辞手法写一段话,力争做到情景交融。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