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首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其次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重点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及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2)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理解爬山虎“脚”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再者,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生阅读和观察。
五、教学对策
在教学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直观感受,突出重点。利用课件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课件动态演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以及爬山虎“脚”的变化特点,从而突破难点。
五、教学准备
爬山虎实物以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猜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2、教师谈话导入: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3、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请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呢?叶圣陶爷爷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会写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置换角色,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荐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叶子?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2、欣赏课件中爬山虎的图片,说一说你的感受,并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三、让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
本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完美结合,我在教学中多次运用多媒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第一,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爬山虎图片,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第二,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