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zwyzmr2009”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8 13:56:32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荷塘月色》



姓名

李某某

工作单位

**_*学



年级学科

高一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是散文名家的名篇,学生通过学习领悟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学习鉴赏语言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其创作特色;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学习欣赏和鉴赏散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较差,鉴赏美的能力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共同回忆《背影》引出朱自清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朱自清。

(结合图片和音视频资料,介绍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_*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某某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 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3.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4.播放课文多媒体文件,学生欣赏课文,正音正字,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学习课文朗读方法。

(播放课文范读MP3,正音;展示图片,感受画面美。)

5.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意境。

(课文诵读配乐。)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段) 写夜赏的缘由(点明题旨)(情);

第二部分(4~6段) 写荷塘美景(主体)(景);

第三部分(7~10段)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况,回归现实(偏重抒情)(情)。

三、合作探究

(一)情语

1.课文的“文某某”?是哪一句话?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

明确:家──小路──荷塘──家。

3.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4.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5.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6.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7.课文的感情线索是怎样的?

明确: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

(二)景某某(展示荷塘月色图片)

1.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月色的?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浮”“洗”“画”等。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乳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三)艺术特色

1.融情于某某,借景抒情是这篇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

2.景物描写细腻委婉、生动形象。

3.语言素朴优美,遣词造句十分准确贴切。

4.师生互动,品味课文“自然新颖”的语言。

如:“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

四、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6段;

2.学习课文的语言,写一篇文章,重点写景,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整体感知

介绍朱自清。

(结合图片和音视频资料,介绍朱自清。)

学生看图片

直观了解作者



播放课文多媒体文件,学生欣赏课文,正音正字,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学习课文朗读方法。

(播放课文范读MP3,)

正音,展示图片,

感受画面美。



课文诵读配乐

学生跟读

培养阅读能力



景某某(展示荷塘月色图片)

学生欣赏图片

感受画面美,提高审美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

1、能否认真听老师讲课??????????????????a能?b经常?c偶尔?d不能

2、遇到我会的问题能否主动举手???????????a能?b不能

3、遇到问题能否善于思考????????????????a能?b不能

4、小组合作学习时能否提出自己的看法????a能?b不能

5、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是否掌握??????????a是?b否

6、综合练习是否独立完成????????????????a是?b否



七、教学板书



见下面的附件



八、教学反思



学生朗读效果好,个别同学能声情并茂。

学生通过音乐、图像的感染,进入情境快,体会深刻,。积极性高

学生鉴赏语言还有待提高,组织语言不顺畅。



板书设计: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