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杨某某__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桃花源记》
姓名
杨某某
单位
***学
学科年级:
八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谁能说说它的意思: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通过一年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 在注意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 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明确线索
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三、疏通词句
独立完成
全面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
四、整体感知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文中桃花源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七、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版权
八、板书设计
? 桃花源记(陶渊明)
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桃源之美:美、乐、奇
桃源情结:虚构的故事 理想的社会 情感的寄托
九、实践反思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 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 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杨某某__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