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刘某某 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yy32707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01:25:10 举报文档

以下为《《归园田居》刘某某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2

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名称

***学



课例名称

《归园田居》

教师姓名

刘某某



学段学科

高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章节

第二章

年级

一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2.利用电子白板里的一些工具来完成;

3.使用电子白板信息化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地方?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某某,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某某”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 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某某、草屋 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某某。



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不太满意的。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基本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稍可。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激情有点不足。

5、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不太好。

6、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归园田居》刘某某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