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文由用户“xueyi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12:23:12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悟性和能力

教学目标:

1、 把握全首词的景物(意象)。

2、理解、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学习毛泽东同志敢于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3、鉴赏语言:理解、把握全某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用词的精确。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学生普遍的特征是有热情,对什么都感到很新鲜,但同时又非常盲目。特别是诗词学习,很多学生会仅仅停留在对一些细微的、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而很难对诗词有宏观的把握程度。其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都相对较弱。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幻灯片)

1、正音

打通词义

3、1.题目解说(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某某、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某某”,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二)导入

回忆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XXXXX秋思》,引出《沁园春长沙》。

(三)整体感知全某某

思考以下问题:

1、上片的开头三句交待了什么?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景物)?

3、面对以上的景物,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4、诗人为什么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分析:1、词的开头三句交待了什么? 独立寒秋,

起句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人物:诗人;时令: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景物)?

看万山红遍, 山

层林尽染; 树

漫江碧透, 水

百舸争流。 船 湘江秋景图

鹰击长空, 鹰

鱼翔浅底, 鱼

万某某霜天竞自由。万物

3、面对以上的景物,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四)、听录音,鉴赏全某某。

1、写景方面 ⑴、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写景的?

⑵、词人是怎样触景生情的?

2、抒情方面

思考:诗人是如何将情与景融为一体, 做到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

用词、用韵

①领字:看、恰

②用词精当而形象,极富表现力。

“独立”看出诗人有所思的形象;“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层层叠叠;“染”字刻画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好像人工染成一样壮美;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则表现出了江水碧绿清澈;“百” 字则写出了船的多;“争”字勾勒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准确地形容出了鹰搏击天空的矫健迅猛;“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样子,犹如飞鸟盘旋滑翔于高空一样。“竞”字则将秋景写活了,写出了秋天的勃勃生机。

巩固与拓展

1、试背诵全某某。  

2、课外练笔:借鉴所学的词,写景状物,通过写景状物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板书设计】

???????????????????????????????????????????山(林)遍????????????????????层次

上阕:描绘湘江秋色????立—人、时、地、境???江(舸)透????自然界(万某某)竞

(领字)看—湘江秋景?????????天(鹰)击???????????????????动静

??????????????????????向—深切思虑?????????水(鱼)翔 ???????????????????色彩

??????????????????????????????? ?概括的忆??????????????精神

忆—峥嵘岁月????? 具体的忆:学子议政????实践

下阕:回忆峥嵘岁月????????????????典型的忆:击水湘江??????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得成功的地方,在于我们师生在对话教学中实现了互动。我在授课过程中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不仅要扎在知识层面上、文学层面上,而且应该扎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与心灵层面上。我们需要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延续民族血脉,光大民族伟业,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由自己的所教学科而决定了的沉重又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这堂课也有缺憾。

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织一张“网”,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我觉得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总结掌握一套阅读鉴赏方法。诗歌鉴赏方法:首先要分析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词格律方面的基本知识;其次在品评鉴赏诗词时通过读、想、补、调、猜等方法,逐步由形式到内容,由意象到意境,获取审美体验,享受审美愉悦。

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另外,我觉得有待改进的地方:

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由许多有许多学生心理明白,但不能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达。

今后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相互评点,提升学生文学鉴赏水平,并要求学生仿写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其他教师评点;课上得有特色,评得比较细致。结合“诵(美)读”来体会作品,这一点很重要,教学过程中似乎强调得还不够,有不扎实之处。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