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观摩课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题目:归园田居(其一)
**_*学 孟某某
班级:高一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这个代名词缘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篇千古美文《桃花源记》,在这篇美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一经陶渊明笔下流出便成了人类文明共有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欣赏他的作品,再次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学魅力。
二、知人论世
幻灯片显示: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田园诗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隐逸诗人:陶渊明一直在官僚与隐士的角色中徘徊,他29岁出仕,不久又回家了,五六年后又出来做官,但时间都不长,直到41岁时,他才担任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某某,就辞官归田,直到63岁去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了。试问:陶渊明归隐后真的快乐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一同追寻他的心路历程。
三、诵读指导
把握五言诗的节奏,并体会诗人心情的转变。
四、文本解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某某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某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主学习:
1.从何而归? 诗中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这些词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合作学习: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找出描写归后生活情境的句子并加以赏析(意象、手法、情感等)。
明确:归向园田,诗人归隐后是快乐自足的。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某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学生自由发挥)
艺术手法:远近结合 以动衬静 白描 情景交融
幻灯片显示:
爱丘山 所见:方某某、草屋、榆柳、桃李、
远人村、墟里烟 由近及远
归园田 所闻:狗吠、鸡鸣 白描
以动衬静
落尘网 所感:无尘杂、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等。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涉及文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语文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观摩课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