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如何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由用户“最爱zsj1314”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10:24:21 举报文档

以下为《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如何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如何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自身方面:

  1、扎实备课,落实备课内容。

  要重视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重视预设,是衡量一堂课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所讲内容熟烂于心,对所讲诗歌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切不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一味从头到尾分析讲解。其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更是重中之重。

  2、重视预设,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3、关注学生,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便于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教师自身储备。

  教师要有“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的理念。不断的看书,不断的充实自己,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学中的不断积累可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可贵资源。 

  二、课堂教学方面:

  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诗歌阅读课堂一般分下面三个阶段:

  (一)、“寻声暗问弹者谁?”

  教师要利用课堂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教学开始的5-10分钟时间,了解学生。他们在我们设定的目标中,掌握了哪些,哪些是我们要重点讲的,那些是我们何以少讲的,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重点突破,一开始的教学就找抓住学生的心,这样为了学生的课堂就能全面展开。这一投石问路,即全面关注了学生,又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苏)我听过一位老师讲陶渊明的《饮酒》,他的开场非常精彩,教师在读诗的时候感情把握上故意读错,就让学生去评价,结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但能指出老师的问题,同时还讲出了原因,可贵的是学生的分析出乎我们的意料。看来陶渊明的思想可以少讲了,这个程度已经超出了八年级一般孩子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调整教学,以适应课堂中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

  这一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教师要在这一阶段与学生相互质疑,提出一些与他们知识水平接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既能解决一些,又不能完全解决,做到适当的拔高,这一阶段教师要让让学生在质疑中有想学的动力。使学生感到激动,“这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他呢?”(苏)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尽最大努力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必要的阶梯和跳板。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文的重点、难点,善于提出一个提纲挈领性的问题,就能很好地理清教学的思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目标得以高效率的完成。

  1、 提问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语文诗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紧扣教学内容,必须蕴涵一定的难度(诗歌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形象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其次,要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等)。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失去兴趣;问题过难,学生会有种畏惧感,甚至失去信心。因此提问一定要难易适中。比如,还是在讲陶渊明《饮酒》,当学生对教师诗歌朗读应经评价的非常到位时,如果教师还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模式问学生,“他的这种情感在诗中哪能表现出来呀?”这样学生就觉得没什么意思,无法激发起他们学生的兴趣。但如果教师问道,“诗人的这种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学生就有了动了了。由此可见,问些蕴涵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学生所受到的启发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效率也会越高。

  2、提问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好的提问往往表现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逐级向上。“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某某,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同:悦”)以解。”(《礼记 学记》)教师发问,也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实际心理,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意图,抓住关键之处相机诱导。我在案例二中的那三个提问,就是让学生一步步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了解苏轼,解读苏轼。

  3、 用对比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对比提问,使学生从对比中加以比较,在不同之处加以分析,然后再综合、判断、推理,进而得出新的结论。这样,他们就会在深入认识事物、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很好的培养思维深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对鲁迅散文《藤野先生》的教学中,不但要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深入到课文的思想内涵中去,我就试着提出这样的问题:其一,这篇文章写了两条线索(明某某,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如果我们只写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请同学们想想,这样的主题与原文主题的区别。其二,改后对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形象有无影响?从这两个对比提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要解答得完满和恰当,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这个对比提问,恰好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经过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改后文章的主旨不如原文更能体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学生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的精神。原文中鲁迅厌恶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观看电影后弃医从文等,这些事件更能突出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对藤野先生是反面衬托,在仙台帮助鲁迅先生的日本学生是对藤野先生的正面衬托,由此可见,原文更能突出人物形象和主旨。通过对比,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达到对文章深刻理解,从而培养了他们深入思维 的优良品质。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把握教学机制,做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师生共同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很重要,而这一阶段我把它叫做教师的点拨成为关键所在。有时我们回教学生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可这样往往打断了学生思考的思路,正如苏 霍姆林斯基建议的那样“我就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是每个学生在听我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死了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

  这三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一个点拨者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搭建好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的桥梁。既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又要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真正还课堂与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如何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