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zhangliwei11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21:25:40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方案

一.作业题目:

结合您在本次培训中的所学及实践完成一篇教学设计并以作业形式提交。

二.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见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记念刘某某君》第一课时



姓名:

王某某

工作单位:

铜梁中学校



学科年级:

语文高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这是《记念刘某某君》的第一课时,本文不容易理解,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但是如果能够深入理解第一部分(一、二节)就能够体会全文中作者“悲”、“愤”交织的情感。

本节课在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思考两个问题才把握第一部分(一、二节)。第一个问题:作者笔触涉及了哪几种人?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如何?

第二个问题:鲁迅的文章用语一向是非常简练的,用的每一个字、每个词都是相当考究的。在一、二小节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分析这三句话。

这节课不仅仅是全文的开端,更是全文是重要部分,因此学习这节课,对于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学习本文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具体要求:

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理清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情感。

品味语言,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点及难点:

理清写作思路,作者的笔触及了哪几种人。

品味语言,结合语境理解文中三个相近句子的含义。

(注:本文重难点重合,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在小学、初中时期,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篇鲁迅的文章。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故乡》、《孔乙己》XXXXXXXXXX但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文章还是不能够正确地理解,甚至还有一些抵触的情绪。因此,在高中时期,应该从合理的角度正确地引导学生来学习鲁迅的文章。

预习:熟读课文,读准重点字词。

寥落 赁屋 浸渍 绯红 不惮 桀骜 虐杀 尸骸

喋血 屠戮 攒射 洗涤 噩耗 长歌当哭 殒身不恤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一、课程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写人记事散文。我们在初中时期也学习过一些鲁迅的文章,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

学生答。

虽然已经学习过这么多鲁迅的文章,但是一提到鲁迅,许多同学还是有一种抵触的心理。这种抵触就是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不是因为文章不好,而是因为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鲁迅的文章呢?——生活阅历太少。等到了一定的阶段,再读鲁迅,你就会发现阅读越有味道,他的文章像匕首投枪一样,直击现实,直面每一个中国人的人性。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中阶段,对于鲁迅,我们不应该惧怕,要勇于面对,直面他,深入进去,你就会发现收获颇多。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某某,后改名周某某,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揭露现实社会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彷徨》、《呐喊》(《社戏》、《故乡》、《孔乙己》)

(回忆性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散文诗集《野草》

在鲁迅的文章中,有一篇,他的夫人许广平形容到:“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是哪一篇文章呢?这篇文章究竟描述了怎样的事情,竟会含有如此的悲情?

三、题目解析: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记念刘某某君》(板书)

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集》。

●记,纪,在白话文刚兴起的时候,人们有时候不能够严格地界定字词。比如:那里还能有什么语言。(注释⑧)

●念:思念、怀念、悼念。

●记念:表明这是一篇记人叙事性文章。

●刘某某:鲁迅学生。女师大学生主席,女师大风潮期间,她动员组织同学参加集会,她行走在游行队伍的前面,壮烈牺牲。

●君:对刘某某的尊称。

★文章题为“记念刘某某君”,实际上不仅只是纪念刘某某一个人,作者还纪念了杨某某、张静淑以及“三XXXXX一八”惨案中死伤的群众。实际的目的是从纪念刘某某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四、背景介绍:

第一单元学习诗歌的时候,学过“知人论世”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在对作者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看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

(参考课下注释①,并齐某某)

▲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某某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某某,冯某某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_*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帝国主义公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大沽口事件是三XXXXX一八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三XXXXX一八事件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民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

(注意:请愿目标是对外;性质是正义的爱国主义行为。不是恶意暴行,不是反对政府,而是和政府一起反对帝国主义。)

结果——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打伤200多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XXXXX一八”惨案。

其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某某和杨某某。

这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悲愤,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写下了《记念刘某某君》这篇文章。

五、字词读音:

下面通读全文,注意容易读错的字词,给标有下划线的词语注音,并把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标记出来。(5分钟)

寥落 赁屋 浸渍 绯红 不惮 桀骜 虐杀 尸骸

喋血 屠戮 攒射 洗涤 噩耗 长歌当哭 殒身不恤

请学生齐某某字词。

六、疏通文意:

本文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某某,作者已经标明全文一共分为七个小节,那么,课文中哪些小节是集中描写刘某某的呢?

答:三、四、五小节。

问:一、二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答:交代写作缘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问:六、七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答:揭示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板书:

一、二节: 交代写作缘由

三、四、五节:事迹遇难经过

六、七节:揭示事件教训意义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然后记述了刘某某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的经过;

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七、讲解第一部分:

通过思考两个问题来学习一、二小节。

女生读第一小节,男生读第二小节。

第一部分讲述了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惨案发生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思考问题一:作者笔触涉及了哪几种人?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如何?

答:

爱国力量,学校举行追悼会,怀念刘某某——尊敬激励

(沉痛的悼念,表达敬意,称她们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控诉抨击

(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他们无耻下劣。)

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哀伤唤醒

(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的“爆发”)

思考问题二:鲁迅的文章用语一向是非常简练的,用的每一个字、每个词都是相当考究的。在一、二小节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分析这三句话中

“必要”具体内容是什么?

“也”是针对什么而言?

“正”又怎么解释?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解析:出现在程君告知刘某某生前很爱看先生文章,而且“我”知道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对于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望革命真理的青年,当然有必要写文章加以纪念。所以也可见预示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

“也”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的,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解析:出现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这样的世上”是怎样的世上呢?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因此,在这样的世界上,我就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来揭露暴行,揭穿流言,唤醒民众的必要。所以也可见预示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解析:出现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有些人快要忘记这件事了。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正”是恰到好处的意思。

这种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三次,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声音。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的写作缘起,我们总结一下,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写作缘由:祭奠英烈、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记念刘某某君,用文章来揭露敌人,用文章来唤醒庸人,才是最好的纪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思考问题一:作者笔触涉及了哪几种人?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如何?

学生自主思考

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提出思考问题二:鲁迅的文章用语一向是非常简练的,用的每一个字、每个词都是相当考究的。在一、二小节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分析这三句话。

学生分小组讨论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从认识作者、读准字词、深入课文三个方面检测学生掌握程度。通过学生自己总结作者的写作缘由,检验学生这节课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课件(本节课的教学课件)



板书:

一、二节: 交代写作缘由

三、四、五节:事迹遇难经过

六、七节:揭示事件教训意义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