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XXXXX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文由用户“yongyuanxingfupingan”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12:57:25 举报文档

以下为《《念奴娇XXXXX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念奴娇XXXXX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及反思

知识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词的写作背景。

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理解豪放派词的艺术风格。

3、赏析名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方法:

多媒体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作的诗,在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有许多文人雅士,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轼在游赤壁时,面对传说中的古战场,感慨万分,情难自已,写下了堪称千古绝唱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二、关于苏轼: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与黄庭坚并称“苏某某”,词与辛弃疾并称“苏某某”,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某某”,书法与黄庭坚、米某某、蔡襄并称“宋某某”。与其父苏某某、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词发展至北宋中期,仍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开创了豪放词风,冲破了诗尊词卑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写作背景:

本首词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怀才不遇和逃避现实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也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四、诵读词作:

1、诵读: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3、指导学生诵读。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读,结合阅读提示初步领会词的内容。

五、品析词作:

(一)上阕: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明确: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2、这样的景物时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

明确:大江东去 浪淘尽 (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时间

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句。

明确写景的作用。指导学生赏析:词一开篇,尽显豪放气概。诗人把奔腾浩荡的长江与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千百年来的英雄豪杰融为一副漫长的历史画卷。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雄伟气势,也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写尽了英雄豪杰,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

3、赤壁是不是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注释里已经作了解释。同时还有“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对此有怀疑,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某某,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已,故以此景为依托,咏史抒怀。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启下,引出对周瑜遥想。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朗读后试背上阕。

(二)下阕:

1、思考下阕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周瑜的?学生读然后找出原句。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才能)——指挥若定 泰然自若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出嫁”?

讨论,提示: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为了说明周瑜年轻。“小乔初嫁了”,英雄美人,年轻有为。

3、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发现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七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赞扬”,同时也慨叹自己。

3、“故国神游,多情应某某,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某某”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某某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4、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词中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因此是积极的。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学生朗读,试背下阕。

6、指导背诵全某某,然后再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比较,感受豪放的词风。

六、拓展练习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这首词后受到的感染,以诗词的形式,把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点赞苏轼)

2、讨论:中职学生怎样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

绘景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羽扇纶巾

写人 谈笑间

墙橹灰飞烟灭

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难酬)

教学反思

我们普通教师大多是以从事教育为生,缺乏名家身上那种对语文的痴爱,所以终其一生我们只是一个教书匠。诗歌,在我看来,本是披着古代神秘面纱的远山,却经专家之手变成一汪清澈的水,看得清,摸得到,他可以将诗歌的每一个字都剖析地如此明晰。如不是胸中装有千万诗书,又怎能做到如此挥洒自如。反思,我们需要用书籍积累自己的精神财富,勿仅以课本为主阵地。成长,一个看似稚嫩却沉重的词,不仅是教授学生学会成长,我们老师也需要成长。

现在的我们不应该为了教诗而教诗,应更多注重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让学生先欣赏诗歌的魅力,品其趣、悟其道、思其人,再模仿,而后创作点赞苏轼的诗。使不懂得诗的人变得喜欢诗,使喜欢诗的人学会品味诗,使会品诗的人乐于创作诗,使创作诗的人永远享受诗。我们的诗歌教学应重在“养”,课内引导生自读自悟,课外激发学生自写自创,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让“俗人”亦喜欢上创作,真正去做到让古诗焕发活力和生机。反观自我的诗歌教学,我给的太多,让学生自己感悟的太少,在推敲诗歌的字词上太浅,让学生品读得太空。因为没有体味到诗歌的音趣、意趣、理趣,学生无法领悟诗歌的精华,更难谈产生兴趣。现在的我们,因为应试教育,将原本美好的诗歌变成了一道道枯燥的没有生命的试题。本是无限中华文化魅力的炫彩,却失去了诗味,成了行尸走肉的黑白。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丰富自我,将文化溶于骨血,将手中传承的火炬绚丽地传递给他们,而不是让语文变成黑白的文字。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教学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旦学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闭状态,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才真正属于学生,学生也才会积极地参与学习。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发动学生去参与讨论,去搜集信息。 因此,不管我们手中拿的是哪种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在本课中,由于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中把历史知识和学生实际相结合,谈古论今,课堂气氛活跃,才能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念奴娇XXXXX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