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伴性遗传一节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XXXXX30XXXXX “伴性遗传"一节教学设计 赵某某 (河北省保定外国语学校071000) 摘要本节教学中,通过刨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积极引导探究以及适时点拨等进行伴性遗传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 展能力,培养科学索养。 关键词伴性遗传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 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主要以人类红绿色盲为例 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伴性遗传是基因 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作用,伴性遗传还进一步证 明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同时也为第五章“基因突变 及其他变异”第3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 础。其中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分析 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内容中道 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 材料。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问题研究的认真 态度。以及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 公诸于众等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 者的重要品质之一。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 等内容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2.1 知识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运用资料分析的方 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举例说明伴性遗 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2.2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合作交流,获得研究生物 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的 态度,培养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3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利用图片展示红绿色 盲检测卡,通过检测学生的色觉引出人类红绿色盲症。 然后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先通过两种人 类遗传病在表现上的相同点归纳概括出“伴性遗传” 的概念,再通过两种人类遗传病患者在性别上的明显 差异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进而使新课的导 入水到渠成。 3.2逐层探究,构建体系 根据教材分析,将教材内 容分为两个板块: (1)板块一 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提出疑同: 人类红绿色盲症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让学生阅读教材 中的“科学故事”。之后问: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 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呢?借此对学生进行认真对待科 万方数据 学研究,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情感教育。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首先让学生分组探究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完成讨论 题: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 体上?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在 分组讨论前教师先介绍家系图,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 时引导,最终总结归纳出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伴x隐 性遗传。接着通过问题:在教材家系图中只有男性色 盲,女性会不会患色盲呢?让学生写出有关人的正常 色觉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又通过问题:为 什么男性红绿色盲患者远多于女性呢?让学生通过分 析男女色盲的基因型找到答案,进而强调伴x隐性遗 传的第一个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然后再通过问 题:有关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有哪几种?他们的后代 会不会患病?让学生说出有关红绿色盲的六种婚配方 式,并对其中两种较容易判定后代患病情况的婚配方 式进行判定。对于较难判定后代患病情况的另外四种 婚配方式,由教师先示范书写其中一种的遗传图解,剩 余三种由学生自己书写。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 共同分析四个遗传图解,归纳出伴X隐性遗传的第二 个特点:女病,父子病,和第三个遗传特点:隔代遗传。 通过分组讨论探究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 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 书写各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和寻找遗传规律的过程 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留给学生一些思维 空间,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究能 力,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模块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因为学生已经 有了分析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特点的经验,可直接通过 大屏幕展示一个“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家系图”,让学 生对照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分析归纳出伴X 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第一,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 者;第二。男病,母女病;第三,连续遗传。让学生自己 对比归纳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规律,运用新学知识,锻 炼比较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3深化理解.柘展运用伴性遗传在生物界中是普 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展示其他伴性遗传的实例,并让学 生了解芦花某某羽毛的遗传方式。然后通过让学生设计 XXXXX3lXXXXX 生态瓶制作的改进 邵某某 (**_*学215421) 生态瓶的制作是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2节中的内容,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存在两 个问题:一是由于本地区水质污染严重,很难在河中找 到金鱼藻;二是生态瓶中只有水生生物,无陆生生物, 生物种类少,稳定性不强。 对此,笔者对生态瓶的制作进行了改进:金鱼藻改 用常见的陆生植物(小麦幼苗)代替,生态瓶内添加陆 生生物(小昆虫),改进后的生态瓶如图1。 1材料用具 图1改进后的生态瓶 小麦种子、小昆虫(蝗虫)、小鱼、1.5L透明矿泉水 瓶、-/J,段某某(最好用不锈钢)、纱布、透明胶带、剪 刀、针线。 2制作方法 2.1在矿泉水瓶离瓶盖1/3处剪开,铁丝弯成瓶身大 小的铁圈,留一段柄弯成钩状,挂在剪开的瓶口处。把 纱布缝在铁圈上,在纱布上面放上适量的浸泡过的小 麦种子,然后把铁圈放人瓶内,一端钩住瓶口,倒入适 量的清水,正好与小麦种子接触,放在适宜的环境中。 让小麦种子正常萌发。 2.2等小麦幼苗长出后,取出铁圈,检出没有萌发的 小麦种子,倒去瓶内的清水,换入等量的清澈的河水和 2—3条小鱼,放人铁圈,让小麦幼苗的根与河水接触, 然后再放入2—3只小昆虫,盖上瓶的上半部分,用透 明胶带把接缝处封某某,放在适宜的阳光处,确保水温不 能太高。每天定时观察小鱼和昆虫的生活情况。 3改进后的优点 改进后的生态瓶,制作简单,材料容易准备,特别 是小麦种子和昆虫,在农村中很容易找到。生态瓶内 的小麦幼苗可以为瓶内的小鱼和昆虫提供食物和氧 气,而河水可以为小麦幼苗提供营养物质,并且河水中 的微生物可以净化水质,维持了生态瓶的平衡。 此生态瓶适用于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合作 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用来模拟环境污 染对生物圈中生物生活的影响。如在河水中加人污染 物(不同浓度的洗衣液溶液)。观察其对小鱼、昆虫和 小麦的影响,从而说明环境中的某种污染对生物的危 害性。◇ 实验:雌芦花某某在生产实践中比较有利用价值,可是芦 花某某在幼年时很难区别雌雄,请选择一对芦花某某做亲 本,杂交后代根据羽毛的特征就可以区分雌雄。通过 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让学生 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 3.4反馈训练.巩固知识结合板书设置问题:如果 一对夫妇中父亲是抗维生索D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 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通过练 习,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理解。 4教学评价及反思 本节课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 想。在课堂中注重运用图片、故事、系谱资料等各种教 学手段创设情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合 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体验观察和阅读、 假设和论证、讨论和分析、判断和推理、表达和交流等 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科学探 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获得 成功的体验。通过道尔顿的科学故事,使学生认同科 学研究需要认真的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 神。 在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实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 题,学生的热情很高。但由于时间有限未免有些遗憾。 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放人课后,作为课外延伸作业,让学 生进行充分实验设计,可能会有意外收获。◆ 万方数据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伴性遗传一节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