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设计
*_**学 曹某某
内容及考纲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经典实验是“DNA是遗传物质”的重要证据,在实验中放射性出现的部位及放射性出现的原因分析是高中生物的难点之一。要深入理解并解决这一难点,必须从噬菌体的结构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入手,再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和体外转化的经典实验对比分析,就能更好的理解并运用这一知识点。本考点高考命题多以实验分析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涉及内容有 :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噬菌体的成分、结构与增殖,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等,题目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因此除实验基本知识外,主要注重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
知识目标:
( 1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与实验原理。
( 2 )比较噬菌体侵染细菌的两组实验,分析实验方法与结果。
能力目标:
( 1 )比较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异同,分析说明侵染实验为什么更有说服力。
( 2 )探讨同位素标记法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
( 1 )感悟科学的实验方法、实验材料的选择对科学实验成功的意义。
( 2 )体验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认同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
( 3 )参与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事实。
教学重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模式: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技术媒体和实验器材:
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从学习目标入手,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指引学习要点。
2、多媒体展示噬菌体的结构。
请同学们说一说噬菌体的结构。
3、多媒体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图片(顺序打乱),请学生排除正确顺序。
4、多媒体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画。
学生根据知识经验回答:
噬菌体和其他病毒一样,都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DNA)。
学生思考后排序。
学生边看动画边讲解和总结侵染过程。
引起学生的重视,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为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做下知识铺垫。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实验选择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
引发学生思考,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锻炼学生整理知识、总结知识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引导探索
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1、简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2、如何标记噬菌体?能否直接利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为什么选择35S、32P标记蛋白质和DNA?能否使用14C和15N进行标记?说明原因。
3、实验的结果如何?
4、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5、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高低分析: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展示。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5分钟。
?小组抽签,选题,进行讨论汇报、讲评。
?
???
?
?
学生通过讨论,能更加深刻理解实验。
放射性出现的部位及放射性出现的原因分析是学生讨论、分析的重点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培养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分析描述实验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适当指点,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明确地说出实验及结果,并对实验过程及方法结果进行过程评价。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将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