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孟某某豌豆杂交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⑴ 知识方面
阐明孟某某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体验孟某某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 能力方面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子解孟某某遗传规律,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组合所产生的子代所表达的相关性状。本课还安排有一个学生实验,一是观察与思考,二是分组讨论。鉴于本实验比较繁杂难懂,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三、学情分析:
实验课是对原有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操作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及实际操作等手段把整个实验流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结合实验参考书进行了自学,自学过程中一定产生了疑问和困惑,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实际操作的成果,提出并解决疑惑,在了解学生实际运用和操作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课前自学获得的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某某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五、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 演示法、实验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步骤:
教 学
内 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1课时
“龙某某,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大家请看章引言,有何感想?
生答:遗传现象。
联系日常生活激发生兴趣。
第一节孟某某的豌豆杂交试验(一)的引言
〖导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1.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学生阅读“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回答。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孟某某的初步介绍
设疑:在140多年前孟某某通过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孟某某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组织学生交流对孟某某的初步了解。
讲述:结合学生的汇报,主要对孟某某做以下简介。
①孟某某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某某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②在实践中孟某某选用豌豆、玉米、山柳某某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某某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交流对孟某某的初步认识。
初步了解孟某某在遗传实验研究中方法的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敢于冲破原有观念的精神。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设疑: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讲述:结合挂图、课件和学生的回答,讲述豌豆的结构特点:
①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
②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③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讲述: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给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阅读收集信息的能力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孟某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怎样设计的?
〖讲述〗利用挂图让学生比思考边讲解。
纯种高某某豌豆 XXXXX 纯种矮茎豌豆
(♀或 ♂ ) ( ♂或 ♀ )
F1: 高某某豌豆
自交
F2: 高某某豌豆 :矮茎豌豆
787 :277
3 : 1
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讲解:孟某某8年一共做了很多种性状,其中非常有成就的是7对相对性状,(课件展示他做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显性和隐性不是偶然的,它带有相当的必然性,另外它还带有普遍性,而且F2代还带有特定的比例,大致都在3:1左右。
结合图解,分析总结,得出答案。
学生看表1-1,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做铺垫。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孟某某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教师结合图1-5讲解孟某某的解释
P: DD XXXXXdd 1.遗传因子是 独立存在的. 互不融合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F1配子D d 3.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
子要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F1: Dd Dd 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F2配子D d D d
F2:DD Dd Dd dd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D : Dd : dd
1: 2: 1
引出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
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组合的能出现F23∶1的结果吗?
〖提示〗因为满足孟某某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略
不能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学生发散思维、启动已有知识的空间。使学生理解孟某某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解释
第2课时
实验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设疑:孟某某在不知道遗传因子是什么的情况下,用抽象的遗传因子来分析杂交实验结果。提出了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的假说,是超越自己时代的一种非凡的设想。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组合真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现象吗?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孟某某的假说。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相关的问题。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1.两个小桶代表什么?两个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么?
1.两个小桶分别代表生物体的精巢和卵巢;D小球和d小球分别代表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
2.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
2.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确保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的含义是什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是为了确保观察样本数目足够多。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准备实验材料用具。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做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比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思考:为什么全班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更接近?如果孟某某在研究遗传实验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结果,他还能正确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某某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某某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述自己的看法。
学生阅读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思考左边问题。
4人一组,进行实验记录,统计结果。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激发探究心理,明确模拟实验的目的。
理解遗传因子分离与配子随机组合的意义。
理解模拟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能力、合作能力。
体验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的必要性。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设疑:孟某某假说合理地解释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但是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孟某某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呢?
讲述:孟某某的测交实验,给出测交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
通过课件或板图,展示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杂交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高某某 矮茎
测交 Dd XXXXX dd
配子 D d
d
测交后代
Dd dd
高某某 矮茎
1 : 1
遗传图解2? 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图解
展示孟某某的测交实验结果,即用子一代高某某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测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某某,34株是矮茎,两种性状之比接近1∶1。
设疑: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孟某某设计测交试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
介绍假说—演绎法。
绘制遗传图解,进一步掌握绘制遗传图解的方法,理解测交实验的过程,预测实验结果。
使学生在习作中巩固绘制遗传图解的基本方法
体验孟某某实验方法的创新之处。
四、分离定律
依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学生归纳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拓展思维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孟某某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一课时: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果:①子一代(F1)表现为高某某(显性性状)。
②子二代(F2)出现性状分离,高某某:矮茎=3:1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第二课时: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三、分离定律
九、教学反思:
必修二是高中生物难学的一本课本。必修二介绍的是遗传学,很多都是通过介绍科学家怎样做实验,通过科学家做实验,获得哪些结论。很多内容都是穿插着一些科学史,科学史可能对学生来说有些无聊,那如何把这块内容讲清楚,讲有趣生动。本节课的内容是遗传学的第一章第一节,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内容,并且新的名词解释也较多,所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理解程度不够。针对出现的问题,在下节新课之前一定要做进一步的巩固与练习。不过,即使初次接触遗传学,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孟某某豌豆杂交实验一是本册书的一个基础,而且又是一个难点,第一节学习的好坏决定了整册书遗传内容的学习,所以本节课上的比较慢,而且采用边讲课文内容边练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基础方面打牢,并且在讲完新课后还要安排两节习题课,给学生讲各类题型,因为实验一是实验二的基础,分离定律没有搞清楚的话,自由组合定律就很难掌握。
这节课,主要进行孟某某实验的分析。学生初中学过遗传学,但只是表面的知识。对一些遗传学的符号还不清楚。所以课堂设计一开始就先介绍一些符号代表什么。发现学生对这些遗传符号、专业术语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一开始学生就积极的参与课堂中。
本节内容中相应的概念很多,如:纯合子和杂合子、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等。如何老师全部把这些概念做简单的讲述、罗列,学生很难理解,而且会容易厌烦。所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分析孟某某杂交实验和假说的过程中,逐步建构概念,适时举例,让学生判断,学以致用。这样学习抽象的概念会比较容易理解。
在分析一对相对性状杂交过程不能采用简单的讲授方式,这样学生不会思考问题,只能生硬的接受,不会理解实验内涵。所以课堂,采用问题串式,提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每一步实验现象的解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充分理解和领悟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孟某某所提出的四点假说,将模拟实验和遗传实验相结合,在明确实验意义和目的的前提下,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假说,从而加深对分离现象的理解,为掌握分离定律的实质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了解模拟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能力、合作能力,体验了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的必要。
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也活跃。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本节的教学方法,一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以问题式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只有学生参与课堂,才会学到脑子的,才是真正学懂了。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