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月光曲》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感悟文章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2.学习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3.感受贝多芬高尚真挚的情怀。
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好处,并在具体的语境中尝试运用。
难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2课时(此次的教学内容为第二课时,教具准备为课件)
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围绕《月光曲》你知道了什么?
关于这首《月光曲》你还想知道什么?
走进《月光曲》
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境 1.生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清幽)“清幽”是秀丽而幽静,“清”含有秀丽的意思。 2.茅屋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不是,是把月光比作银纱。)师:对,这是由眼前看到的月光而引起的联想。
三、拓展延伸
现在让我们怀着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崇敬之情,再次走入课本,看看这《月光曲》到底
三、展开想象,感受魅力
1.在这样的情境里,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创作的音乐看到了什么呢?请你用“——”画出描写兄妹联想的句子。
3. 在兄妹俩的联想中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画面?指名说。
贝多芬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当低缓的琴声响起,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当乐曲开始渐渐升高时,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高,风卷浪涌;当乐曲变得高昂时,他们又联想到了——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月光曲》他们的耳边回响,兄妹俩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副生动的《海上明月图》,这就是联想展现出来的魅力!
(三)乐文赏读,感悟贝多芬高尚真挚的伟大情感。
1.共听《月光曲》,再悟深层变化。
想必大家现在都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这首《月光曲》,那就让我们跟随着贝多芬的脚步,走进那个幽静的夜晚,听听这首《月光曲》。 听过曲子,你的心情怎样? 贝多芬的心情变化:平静——激动。
2.梳理贝多芬情感变化原因,感受他高尚的情怀。(2分钟)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散步,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是什么让他的心情有了如此强烈的变化呢?通过前面的学习,相信你一定知道其中的缘由。
情感变化原因: ①贝多芬被兄妹俩的互相关心和体贴所感动,琴声中隐藏着他对兄妹俩的同情。 ②盲姑娘虽然贫穷却对音乐这样热爱,贝多芬已经被盲姑娘这种精神感动了。 ③是啊!他藏在琴声中的情感盲姑娘听懂了,原来知音在这里,他是多么激动啊! 心情和情感时想通的,正是这样的情感变化,才激发了他创作《月光曲》的欲望。 (2)出示贝多芬的话:我的音乐应当只为穷苦人造福。
在《月光曲》响起的那一刻,兄妹俩的心中也一定充满了——快乐!幸福!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兄妹俩的快乐和幸福!
是啊,让我们再伴随着琴声,感受它变化的旋律。让我们再齐读,体会它优美的意境。播放音乐 6.优美的意境,变化的旋律,时而舒缓,时而增强,时而激昂,兄妹俩都怎样了?
7.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
3、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会想些什么呢?先试着写一写,然后全班交流.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人世间只停留了57年,但他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请同学们下去听一听贝多芬的音乐,读一读他的传记,感受他不平凡的音乐人生,以及他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月光曲》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