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本文由用户“myppc282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20:00:10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案:孤独的牧羊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大班音乐活动《孤独的牧羊人》

*** 袁某某

一、设计意图

这首作品选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富有感染力的演唱、活泼的旋律、诙谐的衬词加之欢快的节奏和配器使歌曲沁人心扉,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仔细聆听,其中不乏有很多大班幼儿能够欣赏的元素,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自然的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模式。

  二、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能听辨衬词的不同音高变化。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欣赏过歌曲。 

2、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四、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教师当牧羊人,小朋友当小羊,以游戏的形式引入情景,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

  2、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运用接唱、领唱和齐唱的方式练习。

  (二)、观看视频材料。

  1、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特别好听的歌曲,还有好玩的东西。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你们看过木偶剧?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和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歌曲旋律。

  1、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教师小结:歌曲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牧羊人独自一人在山上放羊很孤独,但是他每天会在山上快乐的唱歌,歌声传到了远处的城里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所以他也是快乐的。

  4、歌曲共分为两段(A段某某B段),引导幼儿分段听。

①引导幼儿说一说听完A段有什么感觉。(A段比较欢快活泼)

②B段某某A段有什么不同?(B段某某A段相比较来说较轻柔一点)

5、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歌曲,并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6、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教师:老山羊的声音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教师用五线谱和音符帮助幼儿掌握哪些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

(五)、出示节奏图谱,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打节奏。

1、看图谱熟悉节奏。

提问:图谱上都画有什么?(大羊、小羊、鞭子)

引导幼儿看到大羊叫咩X,看到小羊叫咩咩XX,并学一学甩鞭子的动作。

2、学习用肢体动作打节奏,并注意强弱拍的体现。

3、请幼儿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某某,一级一级往上爬,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的。 

5、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高某某——小山羊

  低音区——老山羊

(六)、运用乐器演奏

1、教师出示乐器:碰铃、圆舞板、铃鼓,引导幼儿根据图谱讨论应该怎样配选乐器。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组织幼儿分声部进行乐器演奏练习

3、幼儿自由选择乐器,看图谱练习演奏。

(六)、结束部分。

  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小朋友,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案:孤独的牧羊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