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litao124740627”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0 21:04:47 举报文档

以下为《望洞庭》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望洞庭》教学设计

王某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某某”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出示洞庭图片,学生观察用词语来形容。介绍洞庭湖。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某某,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某某,达到正确、流利。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理解读,你读懂了哪些字、哪些词或哪些诗句?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重点指导理解“白某某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某某,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某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联系读,深化美。

1、再读,读出怎样的刘禹锡呢?

2、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被贬)

3、自由交流,说说你眼中的作者。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出示:

刘禹锡被贬时的作品《秋词》和《陋室铭》。

2、自由练某某后,指名读。

3、说说作者形象。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望洞庭》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