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关于《力的合成》的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关于《力的合成》教学过程的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入与实施,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更新,学生学习方式在转变。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历着,感受着,反思着。对于力的合成一节的备课,教学,再备课,再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思考与大家分享。
新课标要做为我们备课、上课的依据。对比了新旧课标,对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的夹角的关系的要求没有变化。但新教材对本节的要求突出了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和探究实验。所以在备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力图在这两个方面做到有效的突破。
教学设计思路为:力的等效——力的替代——寻找等效力——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分成几个层次:
用简单的生活实例为引入,分析斜拉索与桥墩都可以起到承担桥梁重量的作用:一个大人与两个小孩都可以提起水桶。这里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近而得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如果要用一个力替代几个力,如何替代。作用效果相同是关键,把同学们的精力集中到寻找等效力,看合力与分力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要求做出力的图示。
之后归纳总结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之前找重心用到等效替代的思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例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等效电路,交流点的有效值定义等,都要用到等效替代的方法。本节想突出这一思想,几个力找一个力替代时,紧紧抓住力的作用效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贯穿于课堂始终。
新课程提倡探究。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前人做成功的实验或把已有结论的实验再验证一遍,这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观察、思维等能力”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所以新课程认为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只有亲身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力的合成这一实验由传统教材的验证实验改成了探究实验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更加真实而深刻。以前把实验结果告诉学生,而我们现在是探究性的实验。虽然实验本身看起来与传统教材中一样,但写法和学生的做法都有很大差别。
探究有难度,考虑学生的情况,我的做法是把探究实验与提水桶紧密结合。“固定橡皮条的一端,这橡皮筋就相当于那水桶;让它沿一个方向形变,就相当于提起水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动绳套就相当于两小孩提水桶;再换用一个测力计拉动就相当于一个力提水桶。要让这一个力去替那两个力,就要使它们作用效果相同,也就要使橡皮筋向同一个方向形变相同。”有了这样的对照,避免一节课热闹的探讨但实质思路比较乱,没有结论的场面;而是让学生们通过对熟知的提水桶联系到我们要探究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上,目标明确,知道自己干什么,思维清晰,步骤清楚。采用这种做法之前的教学中,多数学生比较盲目,互相问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在与专家的研讨中,想出这样的做法,切实有效。
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环节。一堂课45分钟,要完成整个探究过程是很难的。本节课堂教学,对探究的内容应当有所选择,对探究能力目标要有所侧重,才能使整个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经历全面科学的探究过程。即让学生经历像物理学家一样的研究、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感受其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从中获得经验,并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提高能力。所以,我重点突出分析与论证,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谨的态度,又提出:量量两组对边,检验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多听几组同学们的数据汇报,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这节课的整体流程设计与课堂实施效果,我自己感觉还是比较顺利,比较满意。在反复的修改中,我摆脱了课堂教学是要一味的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的误区,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尽力达成三维目标。让学生不会觉得物理那么难学,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是那么紧密。本节课我以**_*馆鸟巢为结课,为这节课有个提升——我们研究的是二维受力情况,鸟巢的受力是三维情况。而鸟巢的建造也是建筑史中壮美的一笔,在此体现了力学的美。希望我们的教学能使学生在感受、体验中获得知识、体会到思想和方法、提高了能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关于《力的合成》的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