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01.沁园春 长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沁园春 长沙
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毛某某的《沁园春XXXXX长沙》一词同样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弘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先秦诗歌
(现实主义:《诗经》《离骚》:浪漫主义)
↓
秦汉诗歌(汉乐府诗)
↓
魏晋南北诗歌(五言诗)
↓
唐代诗歌
↓
宋代诗词
↓
元曲、杂剧
↓
明清诗歌(戏曲和小说)
↓
现代诗歌(自由诗、仿古诗)↓
文学常识: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
关于词的常识
产生时间
词兴于某某,盛某某,衰于元明而又重振于某某。
名 称
“曲某某(曲某某、曲子)”——《敦煌曲某某》
“诗余”——《草堂诗余》、《名儒草堂诗余》
“长短句”——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刘某某《后村长短句》
“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黄庭坚《山谷琴趣》、朱某某《静志居琴趣》
“乐府”——《中州乐府》 、张某某《于湖乐府》、元好问《遗山乐府》
词 牌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XXXXX秋思》《沁园春XXXXX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填 词
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分 类
①按长短分
②按片数分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词 的 流 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浑厚。
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XXXXX赤壁怀古》
婉约派:清丽含蓄,婉转缠绵。
代表作家:柳永、秦观、李清照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释 题
①词牌来源:沁园春,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作为词牌名,创始于初唐。
②长沙:词的标题。
③《沁园春XXXXX长沙》意为: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
(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也是伟大的哲人和诗人,在他一生中,不仅大量阅读古典诗词,而且身体力行创造了大量诗词。他生前曾批注过的诗词有1590多首,凭记忆手书117首,多为长篇叙事诗。正是泱泱诗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某某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
毛某某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毛 泽 东
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某某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某某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某某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某某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_**,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qXXXXXn
jXXXXX
mXXXXXn
chXXXXXng liXXXXXo kuXXXXX
chXXXXXu
XXXXXXXXXX
zhXXXXXng rXXXXXng
qiXXXXX
XXXXX
沁
泌
秘
漫
曼
蔓
惆
绸
筹
碣
偈
遏
整体感知
默读圈点: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讨论想象: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立 看怅问 忆 记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上阕
下阕
景
情
赏析(一)
朗读上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
二、体会“独立”这个词语的表现力。
鉴赏上阕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人
时
地
境
一、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
二、体会“独立”这个词语的表现力。
1、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思考自我的人生价值;
2、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某某”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3、联系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赏析(二)
朗读上阕第二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一、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层次分明,试分析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二、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试分析其妙处。
三、试分析湘江秋景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情感。
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山上
江中
天空
水底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视
静景
动景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比鲜明
考点链接
写景角度 诗词描写的角度与动静的描写方法
A.景物描写的角度
①观察环境的视角,如远眺、近观、仰视、俯察等。
②运用色彩的角度: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等。
B.动静描写的方法
动静描写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又可分为:①以动(声)衬静,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②动静结合,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_**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③以静写动,如“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④化静为动,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词一般是先采取静态描写,然后再根据事件的发展和需要,进行动态描写。这样写,就能生动活泼,形象感人。
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示:
分析写景的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妙的词的用法。对于景物描写中的静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对于动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动词。
二、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试分析其妙处。
炼字
万
遍
层
染
漫
透
百
争
击
翔
竞
“万”
写出山之多
提 示
“遍”
写出红之广
“层”
“染”
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随之而形成的林木的高低。
山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
写出湘江水面的深而宽阔。
提 示
“透”
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
“百”
“争”
写出江中船只之多。
表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漫”
写出湘江水面的深而宽阔。
提 示
“透”
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
“百”
“争”
写出江中船只之多。
表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提 示
“击”
搏击,表现出鹰飞矫健,强劲有力。
“翔”
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游动。
“竞”
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意象”简释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人、物、事)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一般可以呈现为一定的画面。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试分析湘江秋景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情感。
象(客观事物)
山
林
江
舸
鹰
鱼
意象(带有诗人情感的事物)
红遍的万山
尽染的层林
碧透的整条江
争流的百舸
搏击长空的雄鹰
浅底轻翔的游鱼
诗中有哪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绪?
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豪情壮志。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某某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赏析名句:“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眺望之余一个有力的哲理性的概括,透露出词中写到的枫树、鹰、鱼等,及那些未写出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即使是在“寒秋”里,仍在不断地变化着、发展着、斗争着。而且,正是这种变化、发展和斗争,它们才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美丽,特别是一个“竞”字,把意境开拓得极为广阔,把“万类”描绘得极富有生命力量,透过这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强烈的时代气息,想起了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看到了当时革命者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冲决一切罗网的战斗风貌。
赏析(三)
朗读上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这一层采用了什么句式?在词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概括上阕的意思。
一、“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如何理解写景诗句和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字面意义:面对广阔的宇宙,我不禁沉入深远的思索和无限的感慨之中,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究竟是谁主宰着事物的盛衰消长呢.
怅:写出诗人面对大自然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而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问:表达诗人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表现诗人的胸怀与抱负。
内在含义: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谁来主宰国家命运呢??
此句写出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句式
设问
提 示
作用
承上启下
二、这一层采用了什么句式? 在词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上阕小结: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赏析(四)
朗读下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
“携来百侣曾某某,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体会“忆”“岁月稠”等词语的表现力。
三、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赏析(五)
朗读下阕第二层,回答下列问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这一层是由哪个字统领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豪情奔放。纵论国家大事,挥笔书写揭露黑暗、颂扬真理的文章,把当时的反动势力一概都视为粪土。
提 示
峥嵘岁月图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恰”字统领,直贯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提 示
二、这一层是由哪个字统领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形象地概括了青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赏析(六)
朗读下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有没有回答?如果有,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二、概括下阕的意思。
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上阕与下阕有何关系?
侧重抒发(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上阕为下阕抒情作铺垫,下阕是上阕主旨的升华。
二、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有,“挥斥方遒”到最后,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总结下阕
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某某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独立寒
秋图
湘江秋
景图
峥嵘岁
月图
中流击
水图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景
动景
(群山)
(江中)
(江中)
(群山)
(天空)
(水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问—谁主沉浮?
答—同学少年!
英雄气概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战斗风貌
多种对比 形象鲜明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语言精练 表现力强
写作特色
多种对比,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 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 明比?
4、“万类”的自由与民生的压抑→暗含的对比?
主旨
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写作迁移
《沁园春XXXXX长沙》运用对比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请你学习这种写景状物的手法,抓住某个季节的特征,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一幅画面。
【示例】 秋高气爽,这词语形容秋天,确实很恰当。天是那么地高,那么地蓝,像浩瀚的海洋。站在山上,凉爽的风,消去了我所有疲劳。举目远眺,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红色的枫叶轻轻地飘落下来,像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翔在幸福的人间。黄色的落叶,把马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秋蝉在草丛中幸福地弹唱,好像在歌唱收获的季节。远处金灿灿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浪在翻滚,十分壮观。柿子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果实,淡淡的香甜飘浮在空气中。花园里,菊花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白的。有的昂首怒放,有的亭亭玉立,还有的羞羞答答,真是千姿百态啊!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最使人快活的季节。[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01.沁园春 长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