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初中新课程光学很重要的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平面镜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定律的重要应用。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对此非常熟悉,但学生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导入新课时,可以播放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以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以期探究步步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而且也比较感兴趣。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为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容易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虚像的概念以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乐意去思考和讨论,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平面镜一面、完全相同的蜡烛模型两个、薄玻璃板一块、白格纸一张、刻度尺一把、课件。
学具: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7套。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白纸一张、平面镜、刻度尺。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猴子捞月亮的情景,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猴子捞上月亮了吗?
学生回答此问题“没有”。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引出课题“第三节、平面镜成像”。通过学习本节课你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了,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完成自主预习)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的大小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也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平面镜成的是 像。
3、平面镜具有 和 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进行猜想:?
?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学生讨论、归纳:
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
(1)像和物体的大小可能相等;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非常好!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位置与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
3、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呢?用平面镜做实验还是用玻璃板做实验好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模型 、玻璃板、白纸。
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各小组分工合作,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完成实验后根据实验现象及记录的数据,相互交流,分析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比一比、看一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方格纸铺在水平桌面上,中间画一道横线,把竖立玻璃板放在横线上,竖立在白某某。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模型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某某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与像大小的关系
物体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5、分析和论证:?
学生分析有关数据,讨论观察的实验现象,归纳结论: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课件显示)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是关于镜面对称。?
6、交流与分析
(1)为什么要用玻璃而不是平面镜??
用玻璃替代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不但能反射而成像,还能透光,从而能看到玻璃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什么??
便于比较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3)为什么要用两根相同的蜡烛??????
?为了比较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等。?
(4)为什么要选薄玻璃板??
?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因为玻璃板是有厚度的,只能尽量选择薄一点的玻璃板。?
探究点二、平面镜成虚像
1、实验探究,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像的位置上。老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作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生:虚像。
2、问题: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解释书中的图,让学生了解书中的光路是如何画出来的,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探究点三、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向学生展示潜望镜,给学生体验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潜望镜光路图。
图甲 潜望镜 乙 潜水艇上的潜望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同学们,学习了本节课你们知道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平面镜成像
特点
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小丑在平面镜中的像,图中正确的是( )
2、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时间是( )
3、小明同学身高1.5m,他站在大衣柜的穿衣镜前2m处,若他向平面镜走近0.5m,则小明身高_____m;像与他相距_____m;镜中的像大小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用作图法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5、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是3 .8XXXXX108米,一个面盆里水深0.2米,问:月亮的像到盆中水面的距离是多少?
课后作业:
1、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2、在检查视力时,眼睛与视力表的距离保持5m远,若人通过平面镜观察视力表,当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3m时,则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A.1m B.2m C 3m D.4m
3、一身高为1.7m的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2.5m的地方,他在镜中的像离他 m,像的高是 m;若该人向镜前走近1.5m,则像离镜 m,像的高度 (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4、当你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用右手写字,且正在往右移动笔时,镜中的像正在( )。
A.用右手写字,往左边移动笔
B.用右手写字,往右边移动笔
C.用左手写字,往左边移动笔
D.用左手写字,往右边移动笔
5、(1)物体A_B放在平面镜前,画出AB的像。
(2)S为平面镜MN前的一个发光点,A为平面 镜前某一点,请在图中画出所有通过A点的光线。
第(1)题图 第(2)题图
6、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起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 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关 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关 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 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接收到 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4)从该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
。
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
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突出亮点:
亮点一: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由于学生从小到大都在使用平面镜,所以对平面镜成像已经非常熟悉。要让学生面对如此平常而熟悉的平面镜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无疑是件困难的事情。教师通常也是在此匆匆而过。这样就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提问能力的机会。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我在此特别设置了一幅生动的情境。通过录像展示猴子捞月的可爱表现,让学生回到有趣儿童时代。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和思维空间。
又例如:当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找到平面镜所成的像的位置。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给学生提供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再例如:当学生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为了巩固实验的成果。我让学生上台表演照镜子的游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提出其中出现的问题。
所以,设置形象的、有趣的、发散性的、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是引入探究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手段。这也是该教学设计的突出亮点。
亮点二:利用探究性点拨,使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学生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思维跨度。
例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环节中,如何确定平面镜成像的位置是该教学的难点。该教学设计运用了四个探究性点拨。“点拨一”对探究问题进行分类解决。即分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成像的原理。从而使探究更有针对性。“点拨二”通过交流解决了简单的问题。即通过图片直接得出像和物的左右关系。只探究剩下的复杂问题,再次缩小了探究的对象。“点拨三”让学生有意识地抓主要问题。即一切的探究都必须先找到成像的位置。从而确定探究的切入点和实验设计的关键点。“点拨四”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即提出能否通过平面镜看见自己像的同时,看见镜子后面的场景。进而引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的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说教师恰当的探究性点拨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该教学设计的另一个亮点。
亮点三: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可变性和学生思维的不确定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不同的教学预案。
该教学设计尽量避免预设性和公式化。充分考虑到了教学的可变性和学生思维的不确定性。在许多地方都考虑到了不同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学预见性。
例如:在学生针对猴子捞月的画面,提出探究的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教学状况和预案是:学生不容易提出实像和虚像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前面所学的小孔成实像,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提出这个问题。
再例如:当学生面对能否用平面镜确定像的位置时,学生往往都能回答不能确定。但对不能确定的原因感到困惑。可能出现的教学状况和预案是:学生不容易联想到平面镜不能透光。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否通过平面镜看见自己像的同时,看见镜子后面的场景。
亮点四:抓住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对称的特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对称的和谐美。
例如:通过实验、总结、练习、游戏四个环节,让学生逐步感受对称的和谐美。
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具体的几何特点。(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虚像。
总结环节:展示几何对称图形,使学生从几何的角度总结出上述特点可以归纳为对称。
练习环节:通过作图练习,让学生有效地运用对称的特点。
游戏环节:设计有趣的学生游戏表演,让学生在兴趣中感受对称的和谐,从而加深学生对像与物对称的理解。
二.学生的闪光点:
闪光点一:在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时,有个别学生提出,当他们把白纸放在像的位置时,白纸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闪光点二:当评价台上的学生“照镜子”的表演时,有学生提出:表演镜子中像的学生动作虽然很精彩。但他的动作始终比另一个表演照镜子的同学慢,然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和物体同时改变的。
教师感悟:学生的思想是活跃和大胆的,他们的每一次思维的火花,我们都应该发现并将其放大。
三.教学设计在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器材中,玻璃板的选择过于透明,造成成像不清晰。
改进措施:选用半透明的玻璃板代替透明的玻璃板.
问题二:提供给学生的实验器材中,玻璃板的厚度太大。学生在实验时出现了两个像,让学生难以确定像的位置。
改进措施:尽可能选用薄的玻璃板。
问题三:学生在测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时,没有注意这个距离是像和物到镜面的垂直距离。从而在测量距离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改进措施:选用的测量工具最好是两边带有刻度的直角三角板。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