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洪永生

本文由用户“hx1989hx”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13:34:34 举报文档

以下为《*_**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洪永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压强



科目: 物理

教学对象: 八年级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洪永生

单位:***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一节具有研究性学习意义的物理课,主要研究“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知识目标:

如何通过一些生活的事例来建立压强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掌握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会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转化,从深层次上认识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增强解决矛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但对于“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却很少思考和运用.学生拥有较为浓厚的情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②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初三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刚有雏形,但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才能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解决措施:通过师生有效互动和借助媒体资源动画演示来促成问题解决.

压强公示的理解应用

解决措施:通过师生有效互动和借助媒体资源动画演示来促成问题解决.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自学课本P76—P77,“想想议议”和“探究”部分。方法提示: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比较,图14.1—3 甲、乙 和 乙、丙

2、 自学检测:通过自学,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因素有关。课本P76-77甲、乙对比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 )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对比说明压力相同时、( )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和( )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 和____的方法。

教师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自学。?

?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初步感受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利用身边的海绵,玻璃杯,钩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组讨论: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如何改变受力面积,

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准确填写。

得出结论:?

?

?

?

?

?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得出规律。

在学生探究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在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充分体现科学的过程与方法。



?自学课本P77压强部分,要求: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分析例题。

2、自学检测

(1)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2)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变形后F =______,S =______。

(3)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练习:一块砖平放在地面上,砖的重量约20N,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03m2,计算砖对地面的压强。

学生练习

教师讲解

?自学检测

(1)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2)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变形后F =______,S =______。(3)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练习:一块砖平放在地面上,砖的重量约20N,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03m2,计算砖对地面的压强。

?

?

?

?

?

?

?

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使学生的思维由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深入思考,学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

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

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自学课本P78“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压强公式P =F/S,要增大压强,可以保持______不变,增大______;保持______不变,减小______;要减小压强,可以保持______不变,增大______;保持______不变,减小______;

2、合作学习:以小组开展增大压强,减小压强举例活动

学生练习

教师讲解:

要增大压强,可以保持______不变,增大______;保持______不变,减小______;要减小压强,可以保持______不变,增大______;保持______不变,减小______;

总结模型,拓展应用。以实际生活的实例来引领理论应用于实践。



4.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3:5,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之比为1:2, 则甲、乙两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之比为______,压强之比为_______。

5.一块砖平放和竖放在水平地面上时, 其受力面积之比为4:1, 则平放和竖放时, 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 压力之比为______________。

6.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地面上,对地面压强最小的放置方法是 ( )A.平放 B.侧放 C.竖放 D.无法判断

7.关于压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压力就是重力 B.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C.压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

D.压力的方向有时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有时不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

8.关于压力的说法正确的; (   )

A、压力都是由于重力产生的, 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重力;      

B、压力的方向竖直向下;C、压力作用的效果只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D、压力的大小有时与重力有关,有时与重力无关



学以致用,练习巩固



9.“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如图所示的四种动物器官中,具有增大压强功能的是( )

10.小明在地面上站立与行走时,比较他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 ( )

A.小明行走时单脚着地,他对地面的压力较大、压强较小

B.小明站立时双脚着地,他对地面的压力较大、压强也较大

C.与行走时比较,小明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不变、压强较小

D.不论小明站立还是行走,他对地面的压力不变、压强也不变



拓展提高

,延伸触角。师生共同小结,同时以研究性的作业布置来促成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更多探究



拓展提高

1. 如图所示,A为边某某0.1m的正方体,重5N,B为粗糙水平面,F为竖直作用在A上的力,大小为6N,则图甲中B所受压力为_______牛,受到的压强是_________Pa,图乙中B所受压力为_______牛,受到的压强为_________Pa。

2.质量为76Kg的滑雪运动员,其脚下每块滑雪板的长度为2m,宽度为0.1m,重为12N,求运动员站立时,水平雪面上受到的压强。







七、教学评价设计



同伴评价

1、板书清晰,书写工整。

2、本节课的教学不偏离教材和课标的要求,适度增加了思考问题和练习,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效果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我评价

我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做了一些评价

?? ?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个亮点:1、导入新课比较新颖,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操作步骤,完善实验方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实验法来对课题进

行探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3、分散了难点,收效很好。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教学内容多导致课堂教学速度稍微有

点快,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今后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改进.



八、板书设计



? 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3.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二、压强

1.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公式及其单位:

三、生活中压强的应用

1.增大压强的方法:

2.减小压强的方法:



九.教学反思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评课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本节课我利用比赛捏鸡蛋引入新课,出人意料的结果创设出讨论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两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其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认识压强。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四、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五、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_**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洪永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