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析

本文由用户“liudongchang”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20:17:38 举报文档

以下为《课例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课例分析

案例标题:《同底数幂的运算》

案例情境:数学运算的教学枯燥无味,总是不知如何入手,听了王老师的一 节《同底数幂的运算》,大有收获,现与大家分享。

老师:现在我要用一道抢答题来考考你们,题目是:(投影)已知三个数 2、3、4,你能从中任取两个数组成算式,使其运算结果最大吗?(有人脱口而出3XXXXX4=12)

老师:(微笑而不作答)想想我们已学过了哪些运算?(停顿)

学生 1:4的3次方 !

学生 2:不对!应该是3的 4 次方!(其它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老师: 3 的4 次方进行的是什么运算?这里的3叫做?4叫做?3 4 =?

这里的三个数还能组成哪些幂?(老师一句一句问,学生一问一问集体回答)

老师:幂也是个数,那幂能否再进行运算?(引入课题:幂的运算)

下面我们就利用刚才得到的六个幂(允许重复使用)来研究幂的运算,怎样入手研究呢?我们的研究方法是:(投影)

第一步:试验

寻找一些形如右图的式子。可先考虑加和减,再看乘和除。

第二步:观察

( 1)你找到了哪些等式?

( 2)你从这些等式中有什么发现?

( 3)你能用语言概括你的发现吗?

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学生立即展开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气氛十分热烈,老师在教室里巡视,不时参与小组的讨论。)

老师:请各小组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在黑板上。(立即有几位同学拿着草稿纸上黑板去写研究所得)

学生 3:(板书在黑板上)①2 3 +2 4 =4 7 ②2 4 -2 4 =0

学生 4:(板书在黑板上)③2 3+2 4 =128 ④3 2 +3 2=2XXXXX3 2

学生 5:(板书在黑板上)⑤4 3 -4 3 =0 ⑥4 3+4 3 =2XXXXX4 3

老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研究成果?(停顿,确信没有人发言后)这里的六个式子都是等式吗?你有办法验证吗?(有许多学生马上拿出计算器,很快验证得到①③不成立,②④⑤⑥成立)

老师:从②④⑤⑥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声议论)

学生 6:相同的幂相减一定为0,相同的幂相加就等于2乘以这个幂。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如果将④中的 3换成a,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合并同类项吧?(学生点头认可)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研究成果,那就是:相同的幂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幂能不能进行乘法运算。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并请小组代表将研究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继续投入讨论,教室里不时传来“你这个不成立,两边不等”,老师仍在教室里巡视,不时参与小组的讨论,恰当给予指点。)

学生 7:(板书在黑板上)①3 2 XXXXX3 4 =3 6 ②2 3 XXXXX2 4 =2 7 ③4 2 XXXXX4 3 =4 5

学生 8:(板书在黑板上)④3 3XXXXX4 3 =12 3 ⑤3 2XXXXX4 2=12 2

老师:这五个等式均成立的吧?(学生齐声回答:成立)两位同学给出的等式好象有点差别,你们看出他们的差别了吗?

学生 9:①②③每个等式中幂的底数是相同的,④⑤每个等式中幂的指数是相同的。

老师:这是个伟大的发现!我们看到①②③都是相同底数的幂在相乘,而④⑤是不同底数的幂在相乘,今天我们先重点来研究相同底数幂相乘即同底数幂的乘法(板书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仔细观察①②③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 10:(急不可耐)左边幂的指数相加就等于右边幂的指数。(学生因发现而面露喜色)

老师:刚才我们是在计算器的帮助下找到①②③三个等式的,现在你们能不用计算器,告诉我 5 2 XXXXX5 6 的结果吗?结果用幂表示。(学生脱口而出:等于5 8 )

老师:那 a 2 XXXXXa 3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 11:等于a 5.因为a 2 XXXXXa 3 =aXXXXXaXXXXXaXXXXXaXXXXXa=a 5 .

老师: a m XXXXX a n =

学生12:a m+n .因为a m 表示 m个a相乘,a n 表示n个a相乘,所以一共有m+n个a相乘。

(老师板书:略)

老师:用语言如何叙述?

师生共同: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老师:这就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下面我们来用一用刚才研究出来的法则。(以下略)

案例反思和分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设置恰当的情景,一开始就吊起学生的胃口。张老师通过学生熟悉但易错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在抢答中体会到乘方运算的重要性,同时创设了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幂的运算性质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还认为:“学习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在这里,我们看到张老师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通过给出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经历了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及探究能力。学生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情景之中,思维空间更大,更有利于“做数学”,事实上,学生的“做数学”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得出而告结束,在下课前,学生进一步猜想得到:①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②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可见,只有老师创设真正的“做数学”的氛围,才会使学生的“做数学”的积极性不因下课铃声而告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这节课中,张教师始终关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就具体的数值,通过比较、猜想,获得了真理的过程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告诉,而只是作一些必要的提示,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使小组讨论顺利进行;当出现错误时,老师并不是直接指出,而是让学生去发现错误,从中掌握排除错误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关注。因此,在这节课中,虽然“做数学”花的时间很多,但学生的收获必然大得多,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曾听一位老师说过:“在课堂上,我感谢每一个敢于发言的同学,无论他是答对了还是答错了,我都要说声‘谢谢!',因为他们让我看到了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确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有创新或独特见解的学生表示赞赏,对有错误见解的学生同样不应吝啬我们的真诚。在这节课,我们能听到老师对学生发出的“很好!”“回答得非常好!”等鼓励的话语。特别是张老师还把学生写出的等式称为“研究成果”、归纳出的结论称为“伟大的发现”、当一部分学生展示研究所得后,王老师仍不忘问一句:“还有没有不同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王老师对学生劳动的尊重与欣赏,这对学生激励的作用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形式,可以不完全按教材教学,只要以新课程为依据,达到新课标规定的整体性的理论和目标就可以了。同时指出,教师要有独立性,要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节课在情境创设上不同于教材,整个教学思路与教材都有了明显的差异,这样开放性的处理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必然更好。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课例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