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课堂教学,对于学科教学渗透的心理健康知识,不只有学生受益,老师也能从中收获。数学老师通过情感激发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的时候是教数学的最佳状态。
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一:真实。师生之间坦诚坦率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交流。数学很容易出现似懂非懂,这时候老师要正确把握学生情绪,适时地提供帮助,当然,有时候提供的不是帮助而是教育,这次听不懂可能是之前某一块知识的缺漏导致,要回去加以巩固。
二:接受。师生之间无条件喜欢、珍惜对方表露的真情实意。师不应该只以成绩取人,要发现学生的优势劣势,加以引导,进而提高水平。
三:理解。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我们要理解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实施教学,不可一概而论。
情感交流的方式包括语言、动作、眼神。学生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老师的一个肯定,能够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信,老师的批评也会让学生刻苦铭心。老师想教、爱教,是学生想学、爱学的前提和关键。老师的情感是培养学生主动高效学习最有力的因素。作为老师,要热爱教育事业。
同时,一个优秀的老师该懂得抓住学生的心理:
有些学生需要成绩,所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这是考题,考点在哪。这是大部分的学生,所以老师应该好好研究,无目的的教学会让学生很疲惫。大量的知识点加多变的题型,很容易让学生找不到重点,进而产生疲惫的心理。
有些学生需要自信,老师应该通过选择适当的题目让学生增强自信,告诉学生,你能行,很多学生有水平却总是考不出成绩,原因就在这里。题目难易差距很大,一旦觉得自己不会做,成功的几率会下降很多,这就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碰撞。
有些学生学习是兴趣学习,老师要懂得调动他们的兴趣,这样的学生很聪明,一旦发奋,成绩上来很快。解题有时候需要灵感,对这种学生而言,灵感和兴趣很重要。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发现,我觉得和学生的交流不应该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应该是在日常学生生活中的。为什么?一时的谈话效果固然好,但是,持续时间却不够长,很容易过段时间学生就忘记了。而且太过官方,让学生很有压力。在平常生活中像一个哥哥姐姐,说的话学生容易接受,不会压力太大。
这也是一种心理战术,要在无形当中给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这当成一种任务。生活学习的烦恼岂是一次谈话就能解决的?一旦官方的谈话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学生就会对这种谈话失去信心,更有甚者,处理不当,学生觉得自己的隐私泄露,造成反效果。
课堂教学的艺术需要我们在课堂上不断研究、锤炼。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