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走进具象艺术》教学案例
李某某
教材分析
《走进具象艺术》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课的内容。本课内容是美术鉴赏基础知识认识的开篇环节,向学生介绍了人类艺术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具象艺术,由学生较能“看得懂”的艺术作品,走进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是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本课着重通过几件作品具体解释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新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和要求,本课试图在“图像识读”这一美术基本素养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已经过多年的学校课堂美术学习,对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及这些语言的组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一般具象绘画的欣赏与分析有了一定的技巧和感悟能力。但由于地方教学条件的限制,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美术教学受到忽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若干中外具象艺术著作,掌握具象艺术的特征、作用。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具象艺术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分析能力,理解美术作品中对典型形象的塑造。(审美判断)
情感目标:懂得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怎样塑造的,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关注社会。(文化理解)
(设计意图: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并使学生逐渐具备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能力,完善美术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社会功能,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作品,进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
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启发法、讨论法、欣赏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做出正确的评价,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经典艺术作品 (展示挂图若干)
/ /
图1 蒙娜丽莎 图2 西斯廷圣母
/ /
图3 拾穗 图4 夜巡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认识这些作品吗?
同学答:认识,是《蒙娜丽莎》、《西斯廷圣母》、《拾穗》、《夜巡》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看完后请用一个词说一下你的感受。
同学答:真实、像
像同学们所讲的这些画很真实,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这种如实再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就叫做——具象艺术。
(教师板书课题《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二、授课
(一)分类
同学们再来看一看这四幅作品,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A:《蒙娜丽莎》是一个人的,《拾穗》和《夜巡》人物多。
学生B:《拾穗》和《夜巡》还有环境背景。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顺势提出肖像作品和主题性作品的分类。
肖像作品中人物的本质性特征只存在于这一个人或几个人中,作品集中传达出“这个人”的神态、气质和精神面貌。
主题性作品中即使是个别人物形象也都是集合和抽取了众多人的特征后塑造出来的,因而他们就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特点
教师导语:下面通过一幅具象艺术的作品,我们来一起找寻具象艺术的特点。
出示罗中立的《父亲》
图5 父亲/
提问:从这幅画中你能看出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吗?从哪些细节看出的?
学生观察画面后
学生D:皮肤黝黑,说明经常风吹日晒,工作环境不好。
学生E:这个人脸上皱纹堆垒,说明他上了年纪,这么老了还要干活,生活条件一定不是很好。
学生C:衣着朴素,头上只用白布包头,说明条件不好。
学生F:粗糙的大手端着旧瓷碗,里面还有半碗剩茶水,说明了他是干粗重的体力活的,生活条件也不好。
//
图6 细节(头巾) 图7 细节(皮肤、皱纹)
//
图8 细节(粗壮的大手) 图9 细节(旧碗、剩茶)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思考的也很到位。所有的这些细节传达给我们的就是——这是一位老农民,他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每天都要辛苦劳作。我再给大家指出一处,请大家分析一下。
/
图10 细节(圆珠笔)
教师:大家先看一看,这是什么?
答:一只笔。
教师:对,是一只笔,是一只圆珠笔。那它(圆珠笔)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B:代表他爱学习
教师:包含这一个(爱学习),其实艺术家把它放在这里,是想要表达这个形象所处的年代。这是一位新中国的农民形象,虽然他很辛苦,但是他不再受剥削和压迫,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
学生体会。
教师:结合细节再看这幅作品(图5),请大家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
学生:真实、真像、震撼
由图片欣赏、分析得出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的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引出具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视觉的真真实性或客观性。
(板书 具象艺术特点: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
我们继续来了解《父亲》这幅作品,先看一下这幅画的创作过程。
/ /
图11 构思1 图12 构思2
/ / /
图13 构思3 图14 构思4 图15 定稿
请同学们鉴赏罗中立的作品《父亲》分析其艺术形象的塑造。
艺术形象的创作一般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形象的构思阶段——艺术家搜集形象,并按照形象思维的过来和具体作品的需要来构成意象(理想)中的形象。
具体到这幅作品,首先画家有深入的生活体验和素材积累(1970年深入四川大巴山下乡近十年,画了许多农民形象,也参与了生产劳动。),其次画家对农民有深厚的情感,想要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画家有艺术的手段(下乡前是**_*的学生),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加工创作。
通过欣赏我们了解了艺术形象的由来,是不是也充分的体会了一句话:艺术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
画家提取了众多的当时典型的农民形象(外形、服饰、环境、用具),综合运用在《父亲》这幅画中,因此父亲这一艺术形象不再是一个人的父亲,而是代表当时广大的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这就是具象艺术的第二个特点。
(板书)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教师导语:我这里还有一幅具象艺术的作品《占领总统府》,既然是具象艺术作品它必然有前面我们讲到的两个特征,大家来找找看。
出示图片《占领总统府》
/
图16 占领总统府
学生们一起找寻画面中体现真实性的细节,有硝烟,有人物的动作、比例、神态、服饰,有红旗迎风飘扬的真实感,还有斑驳而坚硬的石头的质感。典型的艺术形象有升旗的战士(图17),看表的指挥员(图18),激动的司某某(图19),破旧的国民党旗(图20)。
/ / / /
图17 升旗的战士 图18 指挥员 图19 激动的司某某 图20 破旧的国民党旗
教师:同学的观察非常仔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艺术家把这些典型的艺术形象和典型的环境(战斗后的场景,符合时代的服装、武器装备等。)紧密有机的组织在一起表达了什么?
学生G:表达了战斗胜利后升旗的场景。
学生E:还有将士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的很好,整幅画面交代了攻占南京总统府这一历史场景。
陈逸飞和魏景山的油画作品《占领总统府》,作品采用凌空俯视的角度,着力于升旗这一组群的刻画: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扯下国民党的破旗,升起鲜艳的红旗,一个伟大的转折来临了;指挥员伸出戴表的手腕,为了记住这令人难忘的时刻,老战士凝视着它,禁不住热泪盈眶;司某某已记不清多少次吹过胜利的号声,此刻激动得脱下军帽,向红旗致以崇高的敬礼。此画构图独特,场面广阔,整体气氛浓烈,且具体细节又刻画周到。
(板书)3、情节性或叙事性
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含者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和描述。
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了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同学们可以通过一部分作品来加深了解具象艺术的三个特点及其功能。
(三)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其意义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 /
图21 开国大典 图22 田横五百士
我们如何才能判定一件作品的意义呢?
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这两个主要功能就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它的形象和主题(内容)奠定了基础。
(板书)记录功能 干预功能
具象艺术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它的记录功能上,它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使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艺术的思想与观念。
另一方面,具象艺术又以真实、生动而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并由这些形象构成的故事、情节或主题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意义。
提问:同学们想想现在什么形式还具有类似的功能。
学生齐答:文字
教师:那么,哪种形式更直观呢?
学生:当然是绘画。
三、作品赏析:
出示作品图片(图23)
提问:分组讨论具象艺术的三个特点怎样从这幅作品中体现的?(真实性、典型性、叙事性)。
从作品中你找到了哪些故事?
分组讨论,组织语言介绍典型形象。
/
图23 血衣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我们组注意到了画面中心(视觉中心)位置,一位手拿沾满鲜血衣服的妇女(图24),这应该和这幅画题目命名有关。这位妇女衣服破旧,神情激愤,动作夸张,结合下面抱着她的小孩子,我们组认为他的家人可能是被害了,她们的生活很贫困,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后就更加绝望了。
二组代表:还有一位手持拐杖,双目失明的老奶奶似乎也有类似的遭遇,她伸出的手虚抓向地主,像是想要抓下块肉似的。这表现了她极度愤恨的心情。
///
图24 手稿1 图25 手稿2 图26 手稿3
/ / /
图27 手稿4 图28 手稿5 图29 手稿6
三组代表:我们组注意到一位蹲在地上,衣着破烂的老人形象(图25),他手里拿着一张写满字的纸,应该是被强行霸占的房屋或田地的契约吧,他的表情即委屈又有些期待,像是想要表达不满却又因为年老体弱不敢抗争。还有一位用于抗争的青壮年(图30),肯定是因为地主家的人多势众而被打折双腿,身后还有扶着他的面露悲伤的老母亲。真不知道他们本就贫苦的生活接下来会怎样。
/ / /
图30 手稿7 图31 手稿8 图32 手稿9
四组代表:我们组除了刚才他们所说,还注意观察了这幅画面的反面形象——地主,他穿着干净整洁的丝绸大褂,肥头大耳、满面红光,这些显示了他的生活优越。现在他却低头哈腰的像是要表达歉意,悔过当初的错误,但是通过他一瞬间的眼神(图28)出卖了他的内心,其实是不甘,不满,也许他此刻正直观察是谁在控诉他的罪行,邪恶的眼神表达了他心存报复的念头。
教师总结:同学们做的很好,抓住了典型的形象并进行了深入的体会。那么,对于这样一个作恶多端,罪行累累的地主,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吧!
《血衣》是王某某***积累的生活体验与素材为基础而创作的大型素描(油画稿),也是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杰出革命历史画。它以一位农村妇女手持的血衣作为揭示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用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农民形象体现了控诉斗争激情,显示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的到来。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教师赠言)
播放图片集锦回顾课堂知识
绘画能比语言文字更真实、更准确地将自然万象表现给我们的知觉。——达?芬奇
【设计意图】以赠言结束课堂,再次强调欣赏具象艺术的方法,提示学生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情感,增加阅历,才能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
【课后作业】
利用本课所学知识,鉴赏《清明上河图》。可以参考《东京梦华录》
【课后反思】
1.学生的活动设计有所欠缺,在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参与到各环节不够积极、主动。一味的讲解知识、背景、感受等,代替学生作答,使得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击知识点,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活动与关注的要点衔接的语言还需再严谨,所设置的问题需要引起学生思考,同时在思考后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这是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状况的机会,也能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理念。根据学生反馈出的情况,在教学中可以对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有所增减,有所侧重。
3.各环节的开展,尤其是“作品赏析”学生的兴致会越来越高,有可能出现情绪过度的局面,或者有些组的讨论氛围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此时,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讨论和总结陈述的时间长度,并用恰当的语言和形式引导学生回归到课堂教学。
4.在作业中留下悬念,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感兴趣的美术知识方向等,以便教师总结反思,构思接下来的教学设计。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