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华夏之祖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三课<<华夏之祖>> 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炎、黄、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可见,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在知识层面上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更要求学生不要把上古传说等同于史实,要懂得分辨传说的夸大性和理想性,但也要明白传说中往往也含有一定的真实性。本课的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实际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的内容:“华夏初成”、“人文初祖”、“首领禅让”以及“禹建夏某某”。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本节地位来看《华夏之祖》这一课讲到了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的开始,为第二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鉴于上述要求,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以外,教师还要通过讨论、归纳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因此,学生除了了解基本的知识点外,还要通过讨论、抽象归纳等方式,形成历史概念,整理出历史发展的线索,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课,自觉完成定向自学,培养良好的小组讨论和学生交流的习惯。
三、为了便于课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 础上及对教材的理解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 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归纳线索,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2)通过比较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提高分辨是非、透过现象 看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二是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
三是夏某某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教学难点: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四、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辩论。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PPT演示
六、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和农耕社会的居民。现代人获得早期人类的社会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考古发掘的文物印证的。那么,在早期人类社会,还没有文字记录,人类童年的历史,是怎样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呢?(请同学阅读提要,一起回答)
生:通过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下传说时代的人类早期社会,第3课 华夏之祖的传说
[创设情境]
(出示图片以及相关网页)2007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河南参加了一个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而与他同时参加的,共有4万人之多。而近来又有一份报纸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讨寻根祭祖活动盛行,甚至上升到国家级别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学生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1)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后人为何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新课教学]
(板书)一、炎帝和黄帝
[教师讲述](出示线索)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同学们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被称作炎黄子孙呢?
教师组织第一组同学派代表分别讲述炎帝、黄帝和蚩尤的神话传说故事,讲完故事后,谈谈自己对传说中人物的看法(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有自己合适理由的观点,教师要予以鼓励。
教师补充学生没有讲到的地方(分别展示炎帝、黄帝、蚩尤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利用历史地图册,找出传说中黄帝和炎帝生活的地域,教师解释关于“部落”的含义,帮助学生了解。然后师生共讨三个传说人物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以及涿鹿之战的过程。回答课本16页的“议一议”
(板书)1.炎帝的发明创造
(板书)2.黄帝的发明创造
(板书)3.涿鹿和阪泉之战
[教师归纳]: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这些神话和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它们却蕴含了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一些社会状况,因此,我们说神话和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历史。涿鹿和阪泉之战后,炎黄两大部落走向联合,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后人尊奉炎帝和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有关黄帝的后裔的传说。
(板书)二、尧舜禅让
教师组织第二组同学派代表分别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并谈谈自己对传说中人物的看法。
利用历史地图册,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尧、舜、禹生活的区域,指出这三位人物先后担任了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教师设问: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是怎样产生的呢?指导学生阅读17页第二部分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什么是“禅让”?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学生讨论作答)
(板书)1.“禅让”
[教师概括] 教师概括“禅让”的含义,(展示尧、舜、禹的图片)根据同学的作答,列举三位首领的优秀品质(勤俭朴素、办事公正、体恤人民等)。
(出示图片)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据《史记》记载,舜非常孝顺,宽厚待人,有以身作则谦让的品德,对周围人产生了好的影响。而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见他们都是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
(板书)2.大禹治水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8页内容,了解禹的治水过程,并比较禹治水的方法和他父亲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了解人们为什么称禹为“大禹”或“禹王”。
[教师过渡] 禅让制固然不错,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结束,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禅让制最终也被世袭制所取代。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会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教师讲述] (出示图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部落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产品平均分配,这也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由于各人的能力不同,所获得的财产多少也不同,于是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一部分人成为了部落里的贵族,一部分人成为了平民。贵族就是早期奴隶主,而平民和罪犯,以及部落战争中产生的战俘,则成为了早期奴隶的来源。在公元前大约2070年,禹建立了夏某某。这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国王,在他死后,国王由他的儿子继承。因此我们说,夏某某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某某的建立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夏某某建立——原始社会的终结)
[课堂总结]
本课讲述了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以及“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而在黄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领袖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领袖的。在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某某,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
无论是炎帝、黄帝和蚩尤的神话故事,还是尧、舜、禹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和封建迷信不同。它们是鼓励人们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驱逐一切危害人们生活的恶势力而奋斗。它们满含激情地歌颂了智慧与勇敢,歌颂了我们的祖先在保卫民族生存中所立下的不朽功勋,歌颂了不畏艰险的劳动、正直无私、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高贵品质。
教师图示本节的主要内容
炎黄战蚩尤 华夏族形成 尧舜禹
黄帝的贡献 人文初祖
七、板书设计
第3课 华夏之祖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 二、尧舜禅让
1.炎帝的发明创造 1.“禅让”
2.黄帝的发明创造 2.大禹治水
3.涿鹿和阪泉之战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其实比较简单,而且很大程度上属于神话传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难处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内容中领悟更深呢?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讲故事容易,抽象提炼难。尤其是初一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社会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部落、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等专业概念,如何深入浅出是一个难点。我所采取的方法是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和举例比喻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演变过程的概念就足够了。更多的时间着重于用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措辞用语,引导学生思考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华夏之祖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