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武安三中 张某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4.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
2.认识天文观测、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科学意识和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
3.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及物体间距离的理解。
2.对万有引力定律普遍性的理解: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教学方法】
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归纳总结、讨论交流、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追寻牛顿的足迹学习了行星运动的动力学问题,找到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根据其引力的作用规律,完全可以解释行星的运动了。正是由于行星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作用,行星才不会飞离太阳,而是按照开普勒发现的三个规律绕太阳运动。
在上一节学习的基础上,继续追寻牛顿的足迹,通过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体会科学规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
二、新课教学
1.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公转而没有离开太阳?
牛顿: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行星绕太阳公转不能飞离太阳.
2.是什么原因使月球绕地球公转而没有离开地球?
3.是什么原因使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
4.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去后总要落回地面,是什么原因使物体不离开地球呢?
(一)引力的猜想
事实: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行星绕太阳公转而不飞离太阳.
猜想: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使月球绕地球公转而不飞离地球!
地球对地面上苹果的引力使苹果不离开地球!
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以及地球、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作用力是同一种力,遵循相同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天体间引力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科学离不开事实。牛顿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的正确性,做了“月—地检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检验的思路。
(二)月--地检验
月地间引力与地球吸引物体的力相同——月—地检验,验证猜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月—底检验的思路。按如下思路逐步显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牛顿并没有就此止步。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否再进一步推广呢?也就是说任意物体间都有平方反比关系的吸引力吗?
大胆设想:假设任意物体间都有平方反比关系的吸引力作用.
问题1:地面上的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引力?
问题2:若地面上的两个物体间存在引力,为何两个物体没有在引力作用下紧靠在一起?
(因为身边物体的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觉察不出罢了)
这个假设果真正确的话,我们可以大胆地把上面的结论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牛顿就这样地将之推广了,于是就有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的问世。
(三)万有引力定律(天地统一,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
(3)单位:质量m——Kg
距离r——m
力 F——N
常量G ----NXXXXXm2/kg2 ( 数值上等于两质量各为1Kg的物体相距1米时的万有引力的大小)。
(4)距离r的确定:
可视为质点的物体,则为质点间的距离;
对均质球体则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5)意义:揭示了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上物体的运动遵从同一规律,让人们认识到天体上物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可以认识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信心, 对后来的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万有引力定律清楚地向人们提示,复杂运动的背后隐藏着简洁的科学规律;它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下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
(四)引力常量(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装置。)
卡文迪许则巧妙地利用和改进了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G。万有引力定律的检验需要大量的事实,卡文迪许测定引力常量的实验是其他检验无法代替的,它为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意义奠定了强有力的实验基础。如果没有G的测出,则万有引力定律在许多问题的应用受到限制。正是由于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G,才使得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科学研究方法。)
我们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作用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和假设、检验和推广,从而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六)课堂练习
1、要使两物体间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可采用的方法是( ABC )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少一半,距离保持不变
B.使两物体间距离增至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C.使其中一个物体质量减为原来的1/4,距离不变
D.使两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减为原来的1/4
2、关于万有引力常量G,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D)
A.在国际单位制中,G的单位是Nm2/kg
B.在国际单位制中,G的数值等于两个质量各1kg的物体,相距1m时的相互吸引力
C.在不同星球上,G的数值不一样
D.万有引力常量G是由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测出的
(七)布置作业:课本P41问题与练习
2.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是银河系外离地球最近的星系(很遗憾,在北半球看不见)。大麦哲伦云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倍,即,小麦哲伦云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倍,两者相距光年 (光年是长度单位,等于光在真空中一年传播的距离),求它们之间的引力。 解析:根据万有引力定律:
。
点拨: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很大的。
3.一个质子由两个u夸克和一个d夸克组成.每个夸克的质量是7.1XXXXX10-30?kg,求两个夸克相距1.0XXXXX10-16?m时的万有引力.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则两个夸克之间的万有引力:
F=?N=3.36XXXXX10-37?N
答案:3.36XXXXX10-37?N
【板书设计】
6.3万有引力定律
1. 天体间引力规律的普遍性——科学推理,萌发猜想;
2. 月地间引力与地球吸引物体的力相同——月—地检验,验证猜想;
3. 任意物体间的吸引都有平方反比的关系——解放思想,大胆推广;
4. 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2)公式:
(3)距离r的确定:
可视为质点的物体,则为质点间的距离;
对均质球体则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5. 扭秤装置巧改造,引力常量被测出——天才发明与天才借鉴。
英国 卡文迪许 G =6.67XXXXX10-11NXXXXXm2XXXXXKg-2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反思
武安三中 张某某
物理学科的教学,讲究的是科学性、严谨性、条理性。因此,有些表面上看起来相近的事物,其本质却是大相径庭。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些规律我们自认为给学生以讲的原理明确,条理清淅。但在学生理解时却总是表现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时就要求老师给他们指出一条迷雾中的光明之路。
月地检验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检验思路,进行定量计算,掌握月地检验,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学习物理规律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万有引力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后,我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学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总结,它需要直觉、想像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思考定律的使用条件;通过介绍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使学生体会精巧的实验方法,知道科学研究的长期性,提高学生的科学价值观;通过题目练习,学生进行估算和比较,从中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万有引力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最后,我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好自己的知识框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实际运作的效果十分突出,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整体设计紧密,较合理,可以借鉴的地方还是有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首先,落实不到位。本来应该当时落实没能及时落实。再有就是教学过于死板,平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堂。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