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文由用户“smartphone2012”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12:31:01 举报文档

以下为《《摩擦力》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摩擦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5、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设问法、讲解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1、目前我们学了哪几种力?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大小方向如何确定?

  问题2、胡克定律 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叫什么?由什么决定?当外力变化时, 如何变化?

  教师总结前几节所学习内容,为方便知识体系的理解,在分析力时可把握如下几个过程:

  1、力产生的原因;

  2、力的大小、方向.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都需要知道它的产生条件、会计算它的大小、能判断它的方向.前面我们为你学习了其中两种力:重力和弹力.这一节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摩擦力是三种力种比较难掌握.

  首先请学生分析图示(如图所示),教师可以演示这个实验,B物体用钩码代替:

  提问1:木块A受几个力?

  答案: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

  提问2:拉力与摩擦力是什么关系?去掉B,摩擦力是否存在?

  答案:一对平衡力.不存在,即摩擦力为0.

  提问3:摩擦力起什么作用?

  答案:在B的作用下,物体A要向右运动,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摩擦力就是阻碍A物体向右运动,从而使A 物体与支持面保持相对静止.

教师总结:

(二)静摩擦力的讲解:

  1、概念总结:

  (1)、静摩擦力:物体间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的摩擦力.

  (2)、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在上述实验中,不断增加钩码,使拉力增大,可以分析出:静摩擦力也是增大.但当增大到某一值时,A物体开始滑动了.A物体将要滑动的瞬间的静摩擦力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 表示.

  总结以上分析可知,静摩擦力的大小在 之间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其具体的确定,可由二力平衡知识得到. 静摩擦力的方向,可由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或由二力平衡知识来确定.

  2、例题讲解:

  握住水杯,使水杯在空中保持不动.让学生讨论水杯是否受摩檫力.若受,则其大小、方向怎样?

  答案:水杯受到重力、手的弹力、手的静摩擦力作用.由于水杯静止在空中,因此静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

  3、继续演示实验,在前述实验中,继续增加钩码个数,木块开始缓慢匀速滑动后,开始提问:

  提问4:木块此时受几个力?

  答案: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

  提问5:此时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阻碍物体运动.

教师总结:

(三)滑动摩擦力的讲解

 1、滑动摩擦力:物体间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继续实验,向A木块施加压力(可以添加砝码),接着再愿基础上添加钩码,让木块又开始缓慢滑动.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跟这两个物体间的压力N的大小成正比,即: .式中 叫滑动摩擦因数. 值跟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跟接触面的情况有关. 为两个力的比值,无单位.

(四)讲解例题,可以参考书上的例题.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组织学生讨论课后习题

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学生反映比较难懂,确实如此。学生主要是对摩擦力的种类区别、有无、大小、方向这些问题有迷惑。本节我加强了实验教学,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讲解,突出了问题的核心,回顾一下,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过程是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激发学生发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索的欲望。本课中设计了多个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将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生动活泼、兴趣昂然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活动中,获得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2.巧妙设置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将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个关键性的设问对课堂内容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弹簧和橡皮泥的形变有什么不同之处:坚硬的物体会发生形变吗?如何观察桌子的微小形变?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3.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设计充分注重对生活的挖掘,积极贯彻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充分地注意从学生身边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较难驾驭。因此,这节课的授课中在时间的调控上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摩擦力》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