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第2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离子反应 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非电解质以及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微观离子角度认识水溶液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延伸,是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课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这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础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 1 )知识基础?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和“电离方程式”的知识,?已经意识到用实验的方法去进行化学探究,但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储备不足,物质离子式不熟悉,所以本节课重在完成基本内容。
(2)认知基础?
高中生辩证思维迅速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接给出概念或结论,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2.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能够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做出正误判断。
??(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3.重点 、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的本质,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三、教法分析
教法:实验促学法、情景激学法、探究、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核心问题
学生活动
环节2回顾酸碱盐这些常见电解质在水中的行为——电离
硫酸、氢氧化钡、氯化钡,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书写电离方程式
环节2 观察实验,从微观离子角度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问题1:请从微观视角分析BaCl2和H2SO4、BaCl2和Na2SO4、Ba(OH)2 和H2SO4这3个宏观现象相同的反应。(均有白色沉淀生成,但反应实质不同)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现象、溶液导电性变化、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小组交流后发表看法。
环节3 微观分析,用化学符号表达水溶液中离子间的反应。
问题2:以BaCl2和H2SO4、BaCl2和Na2SO4、Ba(OH)2 和H2SO4这3个反应为例,如何用化学符号表示溶液中离子间的反应?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用示意图、离子符号等多种方式呈现自己的理解,每个小组代表分别汇报并解释思路,师生共同梳理总结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思维过程。
环节4 基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认识判断离子反应发生的依据。
问题3:以常见的反应,如HCl 和NaOH溶液、Na2CO3和HCl 溶液的反应为例,请思考如何分析和判断水溶液中发生了离子反应?
讨论分析得知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环节5 从微观离子角度再看水溶液中的反应,发展微观认识。
问题4: 观察三组实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异同,归纳解决。
通过探索发现 不同物质之间发生反应,可能有共同的离子方程式“Ba2+ + SO42- = BaSO4↓”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书写以及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
从学生的反应及练习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已初步能够从微观离子角度看待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认识角度发生了转变,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有了一定的思路。当然,要让学生建立起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水溶液中酸碱盐之间反应的思路和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渗透和反复强化。
总之,本节课的意图很好,既有实验设计上的创新性,又有各个环节的环环相扣,基于离子反应概念的学习,从离子视角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让学生对水溶液中电解质反应的认识从宏观转向微观,发展微观认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联系不甚紧密,需要在环节的衔接处理以及课上活动上做进一步改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第2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