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枣核》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
2.体会文中饱含真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4.理解文中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理解文中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首《我的中国心》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海外游子的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如何通过一颗小小的枣核来表达自己浓浓的思乡爱国情的。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作品,他的《美国之行》是对美国40年代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则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嫣红(yXXXXXn) 厂甸(diàn) 山坳(ào)
蹊跷(qXXXXX qiXXXXXo) 玛瑙(mXXXXX nXXXXXo)
3.理解词义。
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玄虚,迷惑人的花招。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枣核,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行文的线索是什么?
(3)听完文章后,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二)再读枣核,整体感知
思考:围绕“枣核”,“同窗”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请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品味枣核,体悟情感
1、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但课本中却没有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跳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切的的词句.
(1)思乡的心理活动:
1、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2、想厂甸,想隆福寺。
3、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4、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5、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思乡的行动:
1、栽杨柳树,种睡莲。
2、亲手建造“北海”。
3、试种家乡的枣树。(暂未做)
2、文中写友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她“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她心上缺点什么,即使“都如意”也难补她远离故土的缺憾,这里不是她心灵的归宿。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起画龙点睛,揭示中心的作用,而且呼应开头,从更深的层次上解开了悬念。
4、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经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这并非是小题大做,朋友将枣核视为自己思乡的感情寄托,见到枣核就像是见到了家乡,正是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才使得文章充满了新鲜感和感染力。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她种枣不是为了吃枣,而是要“寄情”,年纪越大,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风
C.圣诞 精至匀称 风烛残年 D.蹊跷 诧紫嫣红 故弄玄虚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_*》《大唐玄奘》和《梦想合伙人》三部电影,不仅同时瞄准了4月29日上映,还不约而同于27日在**_*。
B.你们正处于风烛残年时期,看着你们一张张热情的笑脸,我仿佛也年轻了许多。
C.这些节目故弄玄虚,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给人的感觉十分不专业。
D.后花园这个地方虽然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六、作业布置
1、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2、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字数在200字以内.
教学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枣核》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