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李某某)

本文由用户“pan_wang”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00:09:10 举报文档

以下为《《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李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 李某某

【教材分析】

课文《刻舟求剑》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某某,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能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处理问题的人。

【学情分析】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了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这一阶段重要表现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三年级孩子的一般年龄在9-10岁,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变化,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三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逐步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此时,教师的正确引导,能让学生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学习、生活的综合能力也能得到迅速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转折。

【设计理念】

紧扣三年级学生(刚有低年级进入中年级)的特点,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低年级两年的字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以自学的方式完成学习。课堂设计则尽力做到: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达到对文章故事内容的理解,通过品读故事中重点语句,让学生领悟寓言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及能力。

5.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ppt展示生字内容),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让学生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指名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XXXXXXXXXX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习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朗读全文。

(五)学习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今后生活中你遇到刻舟求剑的人,你怎样提醒他。

(六)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凡事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字词教学逐步以自学为主,重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理清、把握文章内容,读懂故事中蕴含的生活道理的教学理念,一部学生还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具体表现在:读的方式单一,不会交流或交流流于形式,字词学习落实不到位等。但大部分学生经过上学期一学期的训练,已经能较熟练的融入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学习效果较好。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学生一定能很好的走完这段转型时期的必走之路。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李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