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 王某某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计划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句名人名言。考考大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呢?(生:周恩来)想知道这句名言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倒叙解读,层层深入
1、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问:诛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还有的说“为吃饭而读书......而我们的周总理是怎么回答呢?
2、师:周总理清晰而坚定地说:(生回答)师:周总理铿锵而有力地说:(生回答)
3、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所以魏校长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4、同学们,为什么周总理会有如此抱负与胸怀呢?谁能从文中找一个词来回答?(中华不振)“中华不振”是从谁的口中说出来的?(周恩来的伯父)
三、朗读对话,体会情感
1、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时,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一番对话!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伯父说的话,从伯父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2)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 ”(外国租界地)
(相机指导理解“外国租界地”,体会“糟”表现出伯父内心中的胆怯,“没处说理去!”看出伯父内心中的无奈、气愤。)
(3)“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从一个“?”一个“!”,体现出伯父此时的无奈)
3、指导读对话。
4、小结:伯父气愤又无奈地告诉周恩来“中华不振”,可是这仍然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在租界里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从哪里可以体会到“中华不振”?找到并画出来,在旁边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①“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XXXXXXXXXX”
理解并指导朗读:一个“闯”字看出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没有自由出入的权利(补充资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体会“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对比,比较当时租界内与租借外的情形,体会“大不相同”。)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外国人居住的地方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而中国人却是衣衫褴褛的,从这种对比中体会 “中华不振”。
②“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情景设置:被轧死的可能是她年老体弱的老母亲,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还可能是她牙牙学语的孩子,这位妇女悲痛欲绝,在一旁哭泣。)
3、小组讨论:
(1)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3)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 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这个洋人轧死了人,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愧疚、赔礼道歉)可是我们在他身上只能看到一副得意扬扬的表情。他为什么轧死了人之后还如此的得意扬扬?(这里是中国的土地,却被洋人强行抢去成为了洋人的租界,洋人在这里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他有恃无恐、得意扬扬)(一个“衣衫褴褛”,“哭诉”,一个“得意洋洋”地“站”着,在对比中体会中华不振)
(2)理解并指导朗读:从中国巡警局的职责入手,本应该给中国人撑腰,结果却是帮助洋人训斥了那个可怜的妇女,(中国巡警局的“职责”与“做法”相对比,体会到“中华不振”。)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指导理解:从围观的人的反应中——“紧握着”,体会当时人们的愤怒,又从一个反问句,一个“只能”中,体会到人们的敢怒不敢言,和当时人们的无奈,造成中国人在自己的地盘上会有这种反应的是因为“中华不振”。)
5、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6、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7、回归整体,情感朗读
这样的一幕幕几乎每天都要在租借地上上演一遍甚至几遍(播放图片,配乐解说),当你看到这一幕幕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8、小结:当周恩来从租借地回来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在沉思,他忘不了——
【课件出示图片】他忘不了XXXXXXXXXXXXXXXXXXXX他还忘不了XXXXXXXXXXXXXXX他更忘不了XXXXXXXXXXXXXXXXXXXX
三、 升华情感,突出主题
小结: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已经认识到,中国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周总理也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个诺言,为新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周恩来生平事迹补充)
四、 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小结:现在是和平年代了,中国也已经富强起来了,可是在科技上、军事上还是有待发展。我国著名的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也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希望中国在你们新一代的努力下会走得更远,也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五、 布置作业
小练笔:我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周恩来
耳闻------中华不振-------目睹
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