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本文由用户“yzq15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04:01:25 举报文档

以下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阅读“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回答问题:

(1)近代男女服饰各有何变化?

男子: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变化;

女子:由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旗袍是典型

(2)西服最早在何时传入中国?西服的传入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最早在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传入中国的。

融合中西方服饰的优点进行改变,如中山装。

(3)为什么西服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①从穿着的角度,西服适体、潇洒; ②从中国社会整体的转变角度,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某某的产物;③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4)你了解中山装吗?

时间;设计者;含义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

问题:

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的服饰又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原因:主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学习,苏联模式对中国影响深远。

60-7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显示革命性和进步性。

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问题:

(1)改革开放后的服饰有何变化?

款式新颖,层出不穷,日益与国际接轨。

(2)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服饰变得绚丽多彩, 并与世界接轨?

①政治上,结束左倾错误,对外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

②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③思想上,思想更开放;

④外交上,与国际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交流包括服饰的交流日益频繁。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半封社会

列宁装

制服装

绿军装

政治色彩强烈

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异彩纷呈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多元社会

近现代服饰的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1、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2、由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现代化、多元化方向转变;

3、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与国际接轨。

探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四大菜系

鲁粤川淮扬

发达

特色

鲜明

历史文化、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资源特产

风俗习惯

西点、西餐

传入

中西餐

并存

1840年鸦片战争后

(列强侵略)

1.西餐常用原料进入百姓餐桌

2.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3.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重要组成部分。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中西合璧(开平碉楼)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住

1919五四以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二三十年代婚纱逐渐流行

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

在上海举行新式婚礼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俗

古代婚姻风俗:

近代婚姻风俗:

现代婚姻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自主;礼俗删繁就简

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丧礼的演变

披麻带孝

送终、报丧、入殓、守灵、停棺、吊唁、接三、出殡、落葬、居丧。

19C末20C初:

简化、西式丧礼

土葬——火葬

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

断发: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

其他社会风俗:

迫令放足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古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女子裹足

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 “裹脚”是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禁止裹脚

传统社交礼仪

跪拜、作揖

老爷、大人

点头、鞠躬、握手

同志、先生

①男子留长辫

②女子缠足

③跪拜作揖

④“大人”、 “老爷”

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

→剪辫易某某

→迫令放足

→点头鞠躬、握手

→“先生”、“同志”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

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小结:习俗之变

探究:通过学习说说近现代物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有哪些特征?

总体上,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传统、保守 —— 开放、近现代化

①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西合璧,洋化趋势;

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③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思考

外因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内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政治变革:

经济发展: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

外来文化:

课后练习:

1、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

B.?马褂

C.?长袍

D.?绿军装

A

2、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和大口袋的军装备受青睐;60年代,一身绿色的军装是最具有特色的着装方式;70年代,碎花衣裳和的确良面料成为时尚;90年代,变化多样的时装极为流行。以上关于我国人民着装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们的着装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

B.?服装款式及其面料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的影响??

C.?建国后,中国人在“穿”的方面不受西方影响??

D.?人们的着装变化与思想观念变化是一致的???

C

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文中的“番菜”与正宗传统西菜是不一样的,正宗西菜的生、臊、腥颇不合中国人的口味,**_*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名之曰“番菜”。西菜传入中国后的变化反映了(  )

A.西餐深刻影响了国民饮食

B.民众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

C.近代饮食的中西合璧特征

D.国人对西方餐饮去芜存菁

c

4、上海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下列有关说法最准确的是(  )

A.西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

B.反应了当时中国百姓的饮食已经完全西化

C.近代中国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了很多西餐厅

D.近代中国的农业开始按照西方标准实行生产

A

5、“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引起上述社会风貌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c[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