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这三部分的科学概念是基本的科学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体,本课设置三个部分的教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易拉罐空瓶1个、水结冰图片、火柴1盒、生锈和未生锈的铁钉各1枚、蜡烛1根、铁丝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等
学生:蜡烛、火柴、纸、记录纸、生锈和未生锈的铁钉各一份等。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大家对实验室可以说非常熟悉的,你能闭上眼睛说出现在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再睁开眼看看还有哪些没有说到的?
一.什么是物质
1.像刚才同学所例举的桌子、椅子、人等我们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叫物质。
2.在我们教室里有没有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存在呢?你说说看?你怎么知道它确实存在?
我听见了同学们说话的声音,我还听见了同学们写字的声音,同学们也听见了老师的声音,那声音是物质吗?
3、深入讨论: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吗?为什么?能说说你这样认为的理由吗?<课件出示讨论要求>
4、学生讨论、交流。(强调它们也实际存在)
5、师生交流得出:物质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6.小结: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我们的教室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学校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地球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板书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物质在变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物质在变化
(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我们也让物质发生一些变化。
(1)、(出示压扁的易拉罐)观察压扁的易拉罐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形状、体积)
????(2)、观察水结冰和冰融化成水的图片,回忆水的这种变化是否变成了其他物质?(状态、形状)
????(3)、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形状、体积、状态等发生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不同:变化的速度)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现在老师手上有两根火柴,其中一根折断,另一根点燃,你们说说那一种变化时和易拉罐压扁、水结冰的变化时相似的?它只改变了形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2、点燃你桌上的火柴,仔细观察它发生了那些变化?火柴燃烧过以后有什么变化?和变化前一样么?
3、仔细观察桌上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铁钉生锈发生了什么变化?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颜色变化)
4.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较这两种变化的相同之处: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5.思考一下,这两种变化我们这节课上都能做吗?
(前者能,后者不能)为什么?
6.讨论得出:火柴燃烧变化比较快,而铁钉要生锈比较慢。
7.视频展示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这些物质的变化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剧烈,有的只改变了形状和状态,有的还产生了新的物质。)
8.讨论、交流: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物质:一张纸、一支蜡烛。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现有条件,你有哪些办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呢?先和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的计划吧!
?2、出示课件:(实验要求:思考,用了哪些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几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注意安全。)
3.让蜡烛、纸片等其它物质发生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实验并记录:用了哪些方法?有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交流实验结果。
?结合实验记录,问: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之处?
???? ????同一种物质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一种物质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法让它变化,有的变化只是形状、状态、体积、位置的改变,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小结延伸
??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质在变化?
2、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地,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的物质,看看它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
?????板书设计
1、?????我们身边的物质
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形状、体积、状态
物质的变化??????????
???????????????????新的物质
教学反思: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世界由物质构成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容易理解,对空气、火、电和声音是否是物质,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说自己熟悉的实验室里有哪些东西?再睁开眼看看补充没有说到的,由此引出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是物质,并强调它们实际存在。再由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看不见的东西存在,我紧接着追问:它们是物质吗?在接下来的讨论交流中学生们理解了物质的概念,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明白了世界是由物质够成的。
?????在学生理解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基础上,提出“物质会变化吗”,学生谈自己的看话,迅速进入到“物质在变化”的教学,教师压扁易拉罐,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看到了“什么变化”。看课件的图片“水结冰”分析、讨论、交流变化,拓展到“水的三态变化”,再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总结出第一类变化:改变物体的形状、体积、状态。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蜡烛、观察铁钉和铁锈,讨论、交流总结出第二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在变化,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学生激烈讨论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不变的物质。
“让物质发生变化”课本上是让“一根铁丝、一杯水、一张纸、一支蜡烛”发生变化,而我教学时只选择了纸和蜡烛这两种材料,我觉得这两种材料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让它们变化,而铁丝、水的变化在“物质在变化”中已经观察分析过,在这里再实验是重复,而且学生想出让它们变化的方法有限,所以我舍去了这两种材料。学生商量实验方法、动手操作、记录、汇报交流,老师稍作引导,学生明白了“一种物质我们有多种方法让它发生变化”。最后谈收获说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仅仅起到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这也是本课最大的亮点,学生百分百地参与,老师百分百地关注学生,是本课的又一亮点。在课前我预设课堂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后的总结拓展,谈收获说变化,而在教学实际中最精彩的地方是讨论交流“物质在变化,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可以说那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一人刚说出自己的观念,马上有人站起来反驳,讨论在加剧,辩论在升华,最后一致的结论:世界上的物质都会变化。由于讨论花时太多,以至后面的时间显得有些紧。在本课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讨论激烈,学生急于表述自己的观念,倾听习惯有待加强培养;再者教师的激烈评价少了些。
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使自己进步是我以后的工作目标。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