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班科学《豆宝宝》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班科学活动《豆宝宝》教学设计及反思
*** 李某某
一、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豆类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辨别豆类、豆制品的能力,并会表达自己的认知。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探究和创作豆制品的欲望和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
1、帮助幼儿了解豆类及其制品的特征、用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辨别豆类,区分豆制品。
三、活动准备
1、各种豆:黄豆、绿豆、红豆、黑豆(实物)蚕豆、花某某、白某某…(图片)
2、课件准备《豆宝宝的生长过程》
3、豆片、豆腐、豆浆等各种豆制品及各种菜肴图片。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豆豆的种类。
1、师幼交流问好: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教师摇一摇装有各种豆子的包装盒,请幼儿听一听,猜一猜:“盒子里面谁在唱歌?”
2、让幼儿听盒子里的“歌声”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起初幼儿虽然对此很感兴趣,但不能回答是豆子,我就请一名幼儿上前,在其它幼儿“变变变!”的呼声中打开盒子看是什么,这样做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3、导入课题:(豆子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食材。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好多种豆子。我们来一起认识它们,好吗?)
(二)、观察发现,发现豆豆的特征。
每组发一些黄豆、绿豆、红豆和黑豆,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等方法尝试性地找出黄豆、绿豆、红豆和黑豆。
探索黄豆、绿豆、红豆和黑豆的外形特征。
幼儿自由观察,并相互交流对豆子外形的感知。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出豆子外形特征。教师提问:①这些豆子是什么颜色的?②它们是什么形状的?③它们表面上有什么?④它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小结:这些豆宝宝分别是黄色、绿色、红色、黑色的,它们的外形都是硬硬的,圆圆形的,但大小不一样,黑豆个儿最大,绿豆个儿最小。
根据幼儿回答:让他们“送豆宝宝回家”:把黄豆、绿豆、红豆、黑豆送回相应的盒子内,让幼儿根据豆子的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再进行归类摆放。
(三)、实验探究,感悟豆豆的变化。
1:第二次变魔术,黄豆可以做成豆浆。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②引导幼儿观察,思考。③小结:像豆浆这样用豆子做的食品都叫豆制品。
2:通过看课件,了解豆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①引导幼儿看过课件后小结:豆腐、豆腐干、油豆腐等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②图片出示其它豆类制品。
(四)观赏品尝,了解豆豆的营养。
1:出示几种豆制品实物,边说“这些豆干、豆片等豆制品,你们吃过吗?它们是由什么豆宝宝变成的?”
2、请小朋友听优美的音乐,一起品尝豆浆、豆腐干等豆制品,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还很有营养,
(五)、活动延伸,观察豆豆的生长。
引导幼儿通过视频观察豆宝宝的生长过程。
2、平时去自然角观察豆宝宝的发芽:通过观察豆芽,激发幼儿探索豆芽生长过程的兴趣。
五、活动反思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为了完美的生活”,由此可见,科学启蒙教育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并让幼儿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中班科学活动《豆宝宝》“一课三磨”的实践活动,给我以深深的思考。在设计—实践—研讨—再设计—展示—评价—反思的循环过程中,本次科学活动在教育内容、活动形式、操作材料等方面都在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力求以《纲要》为准绳,努力实现以下几点:
一、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在着一些不足,例如为保证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活动中展示的豆制品实物是事先准备好的,如果进一步加工成菜肴,将更能让幼儿感受到豆制品的美味,更加爱吃豆制品,在今后的活动中这个环节也可以加到活动延伸中去。
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中班科学《豆宝宝》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