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顾某某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某种程度上要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然而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开始建立生活及学习常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下面是我对本班新生入园的幼儿常规策略
喝水常规解决的策略: 1、我会用标记的形式提醒幼儿排队拿口杯,2、如发现有幼儿碰倒别人的口杯一定要先让他捡起来放好才能离开,3、不主动喝水的幼儿,我们会在15分钟左右组织幼儿喝水,4、对喝水较少的幼儿,我会每次在 他喝水时规定一个刻度位置,要老师检查后才能把口杯放回原位 。用餐常规解决的策略: 1、在用餐前背古诗《悯农》引导幼儿不浪费粮食。2、讲解饭菜的营养,利用好习惯故事、鼓励的方式、榜样示范或者是老师和幼儿比赛的方式,让幼儿不挑食、不浪费粮食。午休常规解决策略: 1、我们会在睡前讲几个小故事,安抚他们的情绪。 2、对于哭闹不止的幼儿,我们会让一个老师陪她在园内玩一会。等她不哭时我们再慢慢的引导他 3、我们会主动坐在难过的幼儿旁边,拍拍他的背,和他说悄悄话,讲睡觉的好处,慢慢的宝贝就会睡着。排队入厕常规解决的策略: 1、两位老师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跟着幼儿一起排队上厕所。 2、喜欢打闹的幼儿会让他走在老师旁边或提醒他。对他们讲排队打闹的危害。3、以表扬或鼓励方式、让幼儿学会对接小口令。入园、离园方面解决的策略:1、在班上多向幼儿讲为什么我们要上幼儿园?老师多给予宝贝帮助和关爱,2、向家长讲解帮助幼儿尽快度过分离焦虑期的方法。 3、在班级多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爱上幼儿园。课堂常规解决的策略: 1、在上课前,利用口令调整幼儿坐姿,(如:小小脚,并并拢;小小手,藏起来,背挺直,有精神,我们会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坐姿。2、对于倾听能力差的幼儿,我们会通过游戏等慢慢延长他的注意力时间。同时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幼儿的第一老师是父母,父母和老师都要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家园之间及时沟通,及时反馈才能让幼儿真正的建立好生活及学习常规。
总之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应采取的对策大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规范幼儿行为,形成良好的常规
在多年习得的儿童观告诉他们: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幼儿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所以教师不应该给幼儿过多的限制。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他们考虑到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但没有顾及幼儿的整体发展。 如果对于每个幼儿都放任自由,那么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幼儿就会使整个环境变得吵吵闹闹,什么活动都进行不下去。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必要的常规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习在集体中生活,也可以有助于教师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通过常规教育规范幼儿行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促进幼儿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发展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关系的技能,形成群体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实施自由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在幼儿心中树立威信,与每个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幼儿和谐相处。当然,这种威信要让幼儿认为教师的指令和建议是既有益于他们的共同生活,也有益于他们个人发展的。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愿意听从教师的指令和建议。此外,这些教师要了解并参与制订班级的日常规则,与搭班教师保持一致,尽量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来督促幼儿遵守规则,如重复强化那些积极的行为:每个活动结束后观察幼儿整理物品和活动室的情况,在必要时督促和帮助幼儿,保持环境的井然有序:让幼儿熟悉一日活动的环节和常规,并将班级一日作息表和其他规则悬挂在幼儿能看到的地方,使幼儿有稳定感、安全感。
(二)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从他律转为自律
每个幼儿都应该依照一定的行为规范活动。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一切事情顺畅地进行,让幼儿安全、健康地在幼儿园生活。但是,由于过多地控制幼儿的行为,阻碍了幼儿思维的自由发展,使幼儿缺少自由探索习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我认为,常规教育要以幼儿为本,教师应该把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来思考。在严格管制下幼儿的“问题行为”少了,“规矩”的幼儿多了,但幼儿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了学习与同伴交往、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失去了幼儿应有的天真和活泼,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从谈起。
因此,为何需要常规,从而使幼儿从他律过渡到自律。常规管理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权威,借助批评和惩罚来达到管理的目的,不能总以“不许这样,不能那样”来规范幼儿,而要使幼儿体会到常规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益处,这样幼儿才能将常规视为自身的需要,从而转变成自律的行为。
(三)不变性常规和可变性常规的协调统一
实行教条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认为常规应该是“稳定的、不变的”。但在常规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不变的常规易使幼儿养成习惯,有助于幼儿面对相似问题情境时做出良好的反应,而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试探成人的规则界限。另外,不变的常规也能为成人树立一定的权威,让幼儿觉得成人是说话算数的,可以信赖的。但是,在面对特定情境时,常规也应具有“可变性”。面对不同类型的幼儿,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常规教育,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评判不同类型的幼儿,而是要给各种类型的幼儿提供宽松的人际环境, 如动作慢的幼儿更多的时间,引导活泼、冲动的幼儿注意细节等。幼儿从小班升到中大班,常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渐渐改变的。如果一直以小班的常规要求来规范已是大班的幼儿,必然阻碍大班幼儿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使幼儿有依赖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反思,是幼儿的发展造成常规的不适应,还是常规本身有问题?确定原因后,再重新商讨,对原设的常规加以修正,以使常规真正行之有效,从而达到常规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的协调统一。
(四)运用多种方式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帮助幼儿实际体验常规的重要性,而不能单凭说教的形式。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他们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以具体、生动的方式,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
所以,如何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反思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方法是目前幼儿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幼儿教育在其发展中也不断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问题,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永远有效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方法和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形成体系,推进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发展。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