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年级第二单元2.2.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体内容——变量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是中学数学的重点知识,研究函数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用函数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函数教学的主要目标。必修(Ⅰ)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按课标要求教学时间为3个学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学生在学过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一种新函数,对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图象和性质的掌握和应用有利于学生对初等函数认识的系统性,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思想方法的理解。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对数函数的应用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综合应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是高中引进的第二个初等函数,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前面的函数性质、指数函数学习的基础上,用研究指数函数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以及初步应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初等函数的认识的系统性,加深对函数的思想方法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但只要让学生体验对数函数来源于实践,通过教师课件的演示,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感受y=logax(a>0且a≠1)中,a取不同的值时反映出不同的函数图象,让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发现、归纳出图象的共同特征、函数图象的规律,进而探究学习对数函数的性质。
最后将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比较,以便加深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教学作准备。
三、设计思想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古遗址上死亡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与生物死亡年代关系的探索,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通过对底数的分类讨论,探究总结出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通过例题的分析与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落实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对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会初步应用。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交流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通过联系观点分析,解决两数比较大小的问题。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2、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初步应用。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图象、性质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1、你能说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吗?
2、(课件演示)
看2.2.1的例6,在t=log 5730P中,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在古遗址上生物体内碳14的含量P,与之相对应生物死亡年代t的值,完成下表:
P
0.5
0.3
0.01
t
3、你能归纳出这类函数的一般式吗?
生:回答问题1。
师:组织学生计算,注意引导学生从函数的实际出发,解释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把解析式概括到y=logax形式。
学生思考,归纳概括函数特征。
通过回顾旧知识,使知识得到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立思考之后,组织交流.在师生、生生会话等交流活动中,把问题搞清楚,改变知识结构.学生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他们有研究指数函数的经验,了解研究函数的基本过程,教师要舍得留足时间,放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学生自己获得的结果很可能是不准确、不完整的,这并不奇怪,可贵的是这些结果来自于他们自己的思考,是自己思维劳动的成果,是主动、积极、有效的.
(3)关注结果,更关注结果产生背后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数学的思维活动.经常问一问“你凭什么这么说? ”,“你是怎么想到的? ”,“你是怎样研究的? ”,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暴露研究过程.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学设计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