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文由用户“pl233”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22:51:23 举报文档

以下为《《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 最大的“书”



姓名:

杨某某

工作单位:

***



学科年级:

二年级

教材版本:

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本课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但是仍然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更加深刻的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是思想感情。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去识记课文的生字新词。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书,每个小朋友都有许多,今天,咱们却要去认识一本非常特别的书,特别在哪里呢?想知道吗? 板书课题:最大的“书”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主思考,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去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想知道答案吗?请自由读课文。注意不容易读准的字多读几遍,把每句话读通。

认读生字 1)生字都认识了吗?谁能当小老师?(明确:“质”是翘舌音,“册”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同桌互相抽读“我会认”中去拼音的生字,纠正读音 4)抢读生字 5)对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字?如:“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我还知道有部小说叫〈〈红岩〉〉。“册”,教科书封面上写有“二年级下册”。 6)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正确。 7)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朗读擂台赛”,一人读一句,做到读正确,流利。

小组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建设。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读了课文,你知道“书”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吗?“书”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呢? 3)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1)自由读。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再读一读课文吧。 2)伙伴对读 找自己的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 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二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你能设计出爸爸的动作神态吗? 合作演一演 4)集体评一评 哪个角色演得好?为什么?

进一步精读课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策略选择





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的教学策略 1、音乐渲染,创造情境创造情境。 2、拓展想象,创设情景。3 、选择真实事例,创造情境。 (ppt与教案相结合)



六、教学评价设计



在这一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 “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分角色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一生与全班学生对读来感受这一课对话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七、教学课件







八、板书设计



力气很大──勘 ??? 山下有石──岩 ??? 厂里过日子──厚 ??? 包旁一把刀──刨 ??? 家里一块玉──宝



九、教学反思





1、语文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沈大安指出语文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面对《最大的"书"》这一常识性课文,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再利用句式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介绍化石,利用给动画配音赏析文本。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2、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XXXXXXXXXX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当然在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时,我则采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课件,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4、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锢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