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百家争鸣我》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专题概述学习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2.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考试说明: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的局面1.概念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①“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②“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一)儒家学派1、代表
2、主张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春秋:孔子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府杏 坛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6、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孔 子
(前551-前479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某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仁”(核心)和“礼”
“为政以德”
“敬鬼神而远之”(民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创办私学;
言论总结《论语》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知识梳理理解历史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
(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暴政;
克己复礼为仁。
内容:有助于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稳定
社会秩序;抑制统 治者的暴政, 缓和矛盾;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体现民本思想。
作用:礼内容:维护周礼,贵贱有序,克己复礼实质: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评价: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
有利于建立有序社会理解历史孔子的思想主张: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礼”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在当时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问题探究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孟某某:“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孟某某:“省刑罚、薄某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阅读下列材料:孟 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某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知识归纳:主要思想仁政:提出“政在得民”民本:提出“民贵君轻”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评价:承继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孟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
唯物思想;“君舟民水”.
荀子主要思想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伦理观:主张“性本恶”知识归纳: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某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某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材料二 孟某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某某(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 ”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某某》学习探究①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②材料一中孔某某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某某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
请回答:民本思想。取信于民。
“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③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民贵君轻”的观点。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某某”。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课后探究如何遏制上课讲话的行为儒家:
法家:
道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再见!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百家争鸣我》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