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百家争鸣》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式。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
了解孔某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
思考: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百家争鸣原因
⑴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⑵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士”的活跃
(3)教育: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5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某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之以礼。
6
6
百家争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
儒家“三巨头”
1.儒家创始人——春秋孔某某
2.继承和发展——战国孟子
3.先秦儒家集大成者——战国荀子
9
子曰:“仁者爱人。”
曰:““亲亲”“泛爱众”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XXXXX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XXXXXXXXXX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XXXXX颜某某》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XXXXX卫某某》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XXXXX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XXXXX学而》
XXXXXXXXXX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XXXXX颜某某》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某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礼
仁
德治
民本
教育思想
什么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曰:“能行五者于某某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仁”,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方式。强调调和矛盾。
齐景公问政于某某,孔某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礼”,周礼,维护等级制度的统治秩序。
什么是“礼”?
“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则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幻灯片 10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曰:“克己复礼为仁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某某?
开创性:
孔某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首倡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保守性: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
孟某某:“省刑罚、薄某某”。
孟某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XXXXX告子上》
17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探究:
1、孔某某周游列国14年,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
2、孟子的仁政和孔某某的仁有什么关系?
3、春秋战国及以前,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和看法有什么 变化?
1.下列孔某某的教育主张,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的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当仁不让于某某
A
2.“仁”是孔某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C
22
《子家语XXXXX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某某,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某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
?②孔某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某某的等级观念 ?????
④充分体现孔某某“仁”的思想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C
《史记》中关于老子的记载
老子者
楚 苦县 厉乡
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
名耳
字聃
周守藏室史也
——《史记》
三、老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1、老子简介
道
道
?
道
?
。
道
?
。
道
?
道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XXXXXXXXXX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XXXXXXXXXX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法则,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只坚。”
“将欲弱之,必固强某某;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
“弱者道之用”——老子哲学的实用性
老子的政治观点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某某。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而治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XXXXXXXXXX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思想?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某某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注:天下没有比秋毫之末更大的东西了,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活了800岁的彭某某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
齐某某,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请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2.庄子
庄某某蝶
“昔者庄某某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某某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某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 ?
庄周-超越世俗的逍遥
(三)法家学派
1、代表
李 悝 吴 起
商 鞅 韩非子 申某某
2、主张
韩非子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阅读下列材料:
请思考:韩非子哪些思想主张?
韩非子
帝王之道:
观点主张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法、术、势三派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发展趋势
评价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知识梳理
易导致暴政。
战国-秦:发展-鼎盛
李某某
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
以严酷刑法确立集权政治秩序
《法经》,古代第一部完整法典
商鞅
①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
②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③重农抑商
④加强中央集权
⑤燔诗书、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某某。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子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参考答案
(四)墨家学派
1、代表
墨翟(创始人)
2、主张
墨 子(约前468-376年),姓墨名翟,鲁国 (今**_*人
墨 子
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XXXXXXXXXX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
请思考:墨子有哪些思想主张?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主张
非攻 尚贤 节俭
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核心思想
知识梳理
。
五、墨家的主张
伦理观: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三表法”)
逻辑学: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孔某某
春秋
孟子
荀子
战国
墨子
战国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韩非
战国
提倡“仁”和“礼”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仁政”;“民贵君轻”;
“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齐某某;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 严刑厉法
课堂小结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XXXXXXXXXX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XXXXXXXXXX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某某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能行五者于某某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也
(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XXXXXXXXXX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儒家的“仁政”——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某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
“以德治国”
“以法治国”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古为今用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的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以德服人)
(2)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严刑峻法,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以力服人)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张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诸子百家中互相对立的观点
治国上:
人性上:
人与自然关系上:
人生态度上:
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
诸子百家中互相对立的观点
治国上:仁政-法治—无为而治
人性上:性善论-性恶论
人与自然关系上: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顺自然
人生态度上:积极入世—逍遥 超脱
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兼爱-尊卑有序[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百家争鸣》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