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则

本文由用户“败笔鑫妹”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01:15:32 举报文档

以下为《《论语》十二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论语》十二章

孔子杏坛讲学

山东曲阜“三孔”

孔 府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

孔府一角

二堂内景

三堂内景

后堂楼内景

圣府大门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某某 孔子墓地

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身长九尺六寸(约191.136厘米),被称为“长人”

2、孔子自我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即72岁),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 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叔梁纥(hXXXXX)与正妻施氏有九个女儿,没有儿子。

他的妾生了个儿子孟某某,却因为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

叔梁纥便向鲁国颜氏求婚,与颜氏三个女儿中最小的颜某某在结婚,生下了孔子。

家庭情况

名字的由来

孔子,是他的父亲叔梁纥(hXXXXX)72岁时和他的第三个妾颜某某在生的儿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山求子,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古时伯、仲、叔、季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不分伯仲)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思想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

关于《论语》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知识链接“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被后世称为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儒家精神

1.仁爱精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进取精神

学成文武术,货与帝王家。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论语?? 说???? 愠????传 三省 逾 矩

罔??? 殆?????箪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诲人不倦?? 曲某某??? 笃志??? ?哉

dXXXXXi

huXXXXX

juXXXXXn

dXXXXX

zXXXXXi

lXXXXXn

yuXXXXX

yXXXXXn

wXXXXXng

gXXXXXng

生字音形

xXXXXXng

chuXXXXXn

yXXXXX

dXXXXXn

hXXXXXo

jXXXXX

朗读背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某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某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某某而枕之,乐某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某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对语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某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某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 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 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某某/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某某/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某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四、翻译并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1、听读

2、齐读

疏通课文,

积累词语

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

1、“单”变“双”:

学—— 朋—— 温——

乐—— 师—— 知——

思—— 见—— 改——

择—— 逝—— 舍——

学习

朋友

温习

快乐

老师

知道

思考

看见

改正

选择

流逝

舍弃

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

直译不通,用意译) 

2、通假字:

说yuXXXXX :通“悦”,高兴,愉快

有:通“又”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3、古今异义:

时:常常,经常。按一定的时间

三:多次

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缺点

这类词要多比较,留心,记忆

4、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3.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是两个词。今义:可能、许可。)

4.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5.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今义:危险、几乎)

6.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7.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8.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5、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饭疏食饮水

名词活用为动词。吃,吃饭。

这类词要多领会,留心,记忆

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词类活用

传不习某某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XXXXXXXXXX为乐

6、语气词:

乎———

相当于“吗”

矣——

相当于“了”

也——

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焉——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文中是“在里面”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7、虚词:

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某某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

于我如浮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字的用法有:

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承接(顺承)

表并列

表修饰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承接)然后

(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并列)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表承接)

(表承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曲某某而枕之

(8)不义而富且贵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转折)

(表修饰)

(表承接)

(表承接)

(表并列)

8、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XXXXXXXXXX

为,替。(wXXXXXi)

为,做,当作。

为,是,就是。

(wXXXXXi)

一词多义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的

他人

9、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介词“以”后面首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的人”)

2.人不知(之)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自己”)

3.(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对别人的尊称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彼此友好的人

古今异义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今异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传不习某某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XXXXXXXXXX为乐

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当、做

了解

懂得

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折

顺承

并列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一章

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某某?人不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

按时

复习

同“悦”,愉快

表顺接

转折,却、但是

生气

也是

了解

代所学知识

指志同道合的人。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吗?"

课文

评讲

第二章

曾子曰:“吾(wXXXXX)日三省(xXXXXXng)吾(wXXXXX)身:为(wXXXXX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XXXXXn)不习某某?” (《学而》)

每天

多次

反省

出主意

真诚、诚实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课文

评讲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同“又”

顺接

顺接

顺接

迷惑

独立做事情

顺接

自然规律

顺接

顺接

超过

规范

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

课文

评讲

第四章

子曰:“温 故 而知 新, 可 以 为师矣。”

温习、复习

旧的知识

表顺接,就

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

凭借

成为

获得

语气词,表肯定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课文

评讲

段解:本章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转折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转折

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第六章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品质高尚

忍受

乐于学

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颜回的住处

颜回,字子渊,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真高尚啊!”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

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第七章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学问和事业

XXXXXXXXXX的人

喜欢、爱好

以XXXXXXXXXX为乐趣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课文

评讲

第八章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某某 而枕之,乐某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饭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表顺接

乐趣

不正当手段

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课文

评讲

段解:本章讲道德修养,不义之

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母亲就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翻译

孔子关于修身和治学思想的精髓集中体现在《论语》这样简单的会话当中。通过修身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1998年,在巴黎有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发表了一个宣言,其中有一句话:“人类在21世纪怎样生存发展,要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我希望同学们在读《论语》的时候也能汲取孔子在修身和治学方面的智慧,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论语》十二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