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初稿)

本文由用户“我是囡囡2016”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7:57:15 举报文档

以下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初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初稿)



课题名称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研修主题

如何有效实施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



姓名

吴某某

工作单位

***



学科年级

生物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设计(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明晰、具体、可操作性。)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根据课标要求,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以及果蝇实验,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认同科学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1、 重点: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难点: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基因的传递特点。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态度起点)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也比较高,查找、收集、整合资料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定的探究欲望。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还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所思考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多多,发言就会勇敢。



四、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五、教学方法设计(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教与学的方法)



围绕这几个核心概念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核心概念学习的可持续性,把握化抽象为形象这一原则,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核心概念。因此本节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总结归纳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自主质疑、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体验感知促进学生整体理解核心概念。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对遗传的研究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所以先举例,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又难以回答的现象呈现出来,营造质疑氛围,调动好奇心,逐渐地融入进新课的学习。

(2)关注学生所想,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题目出来以后先调查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把这些问题鲜明地呈现在黑板上,理出顺序,一一解决。

(3)利用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手段突破难点。本节的内容重点就是搞清楚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借用动画、视频等手段,使得三者的关系形象地呈现在 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

(4)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本节的题目是“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但内容却是在讲染色体,为什么是这样呢?一定要先给学生交代清楚,我们知道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也即染色体怎么传递基因就怎么传递,所以研究清楚染色体是怎么传递的就知道基因怎么传了。

(5)通过画染色体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光听不写不练,知识落实就会打折扣,通过设计让学生画果蝇染色体的传递规律这一环节,既能落实核心知识,又可以检验出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非常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 一张一家三口的照片。

复习已学概念,提出问题:

①你看到了哪些性状?儿子的鼻子、眼睛为什么长得像妈妈?

②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妈妈把什么给了儿子就使得儿子长得像她了?

引导学生们发现儿子的某一性状和父母一方相似,和另一方不同。儿子是否只遗传了父母相似形状一方的?

引出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思考、讨论并做出推测:妈妈是把基因传给了儿子。

创设情景,引出研究问题。



新课教学

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1.基因通过什么方式从亲代传给子代?2.基因是如何从亲代传给子代的呢?3.父母传给子代的基因是否一样多?

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关注学生关心的问题。



(一)基因通过什么方式从亲代传给子代?

提出问题后,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寻找答案。

基因传递的途径应该是亲子代间的桥梁,而亲子代间唯一联系的桥梁就是生殖细胞,所以亲代的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

分析、寻找亲子代间的桥梁。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二)基因是如何从亲代传给子代的呢?

接下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基因是如何从亲代传给子代的呢?基因怎样在亲子代间传递是个很抽象的问题,直接研究有很大的困难,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尤其是找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就有可能把问题简化了。

来看一段受精过程的视频,注意:(1)精子的什么部位携带遗传信息(即基因存在于哪里)?(2)精子的哪一部分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了?

染色体在细胞核中,基因也在细胞核中,那染色体和基因有什么关系?

观看视频,找出答案:精子的头部携带遗传信息即基因存在于精子的头部;精子的头部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了,说明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

把抽象的、不易懂的内容用视频的形式呈现,使课堂更生动,易于学生理解。



探究点一 基因、DNA和染色体

1.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情景展示] 播放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视频。认真观察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

[问题探究]简略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归纳提升] 染色体、DNA与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三种形式来概括①串联法:染色体>DNA >基因;②文字描述: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DNA片段;③图示法, 三者的关系图如下图:

[知识迁移]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



观看视频、观察示意图思考问题。通过视频总结出: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而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所以可以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课堂速记

指导学生把抽象的微观问题具体化。



探究点二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2.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通过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观察,找出染色体数的特点。

[提出问题]

①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②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怎样的?

染色体成对存在,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所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



观察到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基因也应该是成对的。



培养观察能力,学会找规律。

推理判断。

进一步强调重点知识。



3、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图片展示]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

通过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

[问题探究]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为什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不会成倍X椉?

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既要形成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染色体在此过程中怎样变化才能保证亲子代间的染色体数是稳定的呢?

可以让学生先以体细胞中只有一对染色体的情况为例,画出该体细胞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以及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的形态和数量。

[提出问题]真实的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比较多的,多对染色体在亲子代间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让同学们阅读数材中科学家有关马蛔虫的研究, 再介绍另一位更有影响力的遗传学家,摩尔根,由于他发现了果蝇的遗传机制,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人们将他工作的实验室称为“蝇室”。

[图片展示]果蝇图片。

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果蝇的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提出问题]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请同学们画在白己的笔记本上。

给予评价,有错的进行纠正。

[归纳提升]讲解染色体的传递规律,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n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染色体恢复原某某、成对,并且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观察数字、图片,明确染色体数目稳定的重要性: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问题探究

思考交流

尝试画出染色体在亲代体细胞、生殖细胞、子代体细胞中的数目及形态。

阅读资料

观察图片

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汇报、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学生白己得出结论。

课堂速记

通过让学生画出生殖细胞、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状来判断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4、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形成生殖细胞时基因n半、成单,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基因中各有一个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受精卵中基因恢复为原某某、成对,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提出问题]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与父母相似的性状了?

讲解:基因控制性状,子代会长出与父母相似的性状。



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应该和染色体同步,随着染色体的传递,基因也就传给子代了。

学生尝试描述基因的传递规律。



还原回来、回归主题。总结基因的传递规律。



(三)父母传给子代的基因是否一样多

经过上述两个问题的学习,第3个问题的答案白然而然就出来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的。

学生可以白己得出答案。

引导学生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课堂小结

闭上眼睛,用你最放松的姿势或白己最喜欢的方式趴在桌上冥想,想一想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1、基因传递的方式:经精子或卵细胞。

2、基因如何从亲代传给子代?(1)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2)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3)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4)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3、父母传给子代的基因是否一样多:一样多

趴在桌上回忆学过的内容

放松,展开想象。

落实核心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1、DNA: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2、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3、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存在规律

1、在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DNA、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2、每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三、基因在亲自间的传递规律

基因是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的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生能力培养及学生活动评价表

评议项目及权重

评价标准要点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A

B

C

D





参与状态

25分

1、从数量上看,是否全员、全程参与。

12

10

6

2

 





2、从质量上看,是否融入学习情景,学习是否饶有兴趣,精神是否饱满,参与是否主动。

13

10

6

2

 



交往状态

25分

3、生生交往:是否友好合作,讨论中是否能给予别人指点帮助,是否能发表见解。

12

10

6

2

 





4、师生交往: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积极思考,思考的深度、广度如何。是否能把自己的意见向教师陈述,陈述语言是否得体,

13

10

6

2

 



思维状态

25分

5、质疑:是否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是否善于质疑,数量是否多;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问题的质量如何。

13

10

6

2

 





6、答疑:能否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论辩,思维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有一定的逻辑性。

12

10

6

2





素养生成状态

25分

7、知识:是否学会了课本知识。

8

6

3

2

 





8、能力:是否会学了.

9

6

3

2

 





9、情感:是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否进入学习情境,情感是否得到陶冶和升华。

8

6

3

2

 







八、形成性练习题(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练习题)



1.民俗说“龙某某,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说明了生物的( )

A.进化现象 B.适应现象 C.遗传现象 D.变异现象

2.人类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 )

A.细胞质中 B.细胞膜中 C.细胞核中 D.细胞的各个部分

3.作为携带遗传信息的染色体,它的组成是( )

A.基因和脂肪 B.DNA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糖类 D.无机物和糖类

4.对DNA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同种个体之间DNA的结构是相同的 B.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C.一个DNA分子包含许多个基因 D.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

5.下列对于DNA和基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就是DNA B.DNA里含有很多基因

C.DNA是双链,基因是单某某 D.DNA里的每一片段都是基因

6、下列关于基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B.基因数与染色体数一样多

C.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D.生物的某一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

6.下列能正确反映所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是( )

7、克隆牛时,选用甲的卵细胞,去掉细胞核,选择乙牛(雄性)的耳缘细胞培养,取出细胞核植入甲牛的去核细胞中,移植到丙牛的子宫某某,出生的克隆牛将( )

A.肯定是雄性 B. 肯定是雌性 C. 可能是中性 D. 无法确定

8、每条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数是( )

A.一个 B.一对 C. 二对 D. 许多个

9、小羊多莉,长得几乎与它的供核母亲一样,这说明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 )

A、细胞质中 B、细胞膜中 C、细胞核中 D、营养物质中

10.同卵双胞胎有许多非常相像的性状,主要是因为她们( )

A.是同一父母的后代 B.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C.是同时出生的 D.生活条件相同



九、教学反思



1、我主要通过以下策略完成核心概念的建构

①通过图片、视频、概念图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应用,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总结归纳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自主质疑、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体验感知促进学生整体理解核心概念。

②概念的内涵往往很丰富,不可能一次或在一个阶段完全加以揭示。因此,我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教学,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运用问题转化的方法,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推导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针对核心概念进行辨析、迁移、应用和拓展。帮助学生获取、内化然后外化、表达新的核心概念,同时在推理活动中发展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③适时地运用科学史进行相关核心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概念的同时渗透生物科学素养,就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严谨性。

2、倡导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采用自学、对学、群学、展示和老师点拨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划记关键词、讲解关键词的环节,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关注学生的表达交流,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需要改进及应注意的问题:

1、在“查”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2、授课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将设计好的环节硬套到学生身上,因此在某些问题处理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不能急于将答案直接给出,这样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需要特别注意。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初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