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教案

本文由用户“财富成飞”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0 07:38:37 举报文档

以下为《沁园春长沙 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沁园春XXXXX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初步学习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难点:学习意象与借景抒情的手法,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

二、自我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感受,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3)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怀。

3.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三、品味诗歌,体景悟情

1.上阕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

*这首词是怎么通过写景来抒情的?

5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记叙、说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国诗歌常用描写,抒情两种,且几乎没有纯粹的描写,景物描写都会渗透情感。分三种写法:

全是描写,没有抒情(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

既有描写,又有抒情(情景交融)

全是抒情,没有描写(直抒胸臆)

看万山红遍XXXXXXXXXX万类霜天竞自由。

意(情感)+象(景象)=意象(包含了情感的景象)

层林、百舸(争)、鹰(击)、鱼(翔)——昂扬向上

本段文字是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

2.注意这两个字:独立寒秋、怅寥廓。看到如此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怎么会怅惘呢?这里仅仅表达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吗?

背景链接:

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所作的《毛泽东传》中,对毛泽东在1924-925年间的政治活动,做了如下记述:

1924年的利余时间、毛又一次没有活动、他说“我在上海生了病”,因而“回到湖南休养”。无疑,他对国民党领导人对他的指责可以不在乎,但要忍受他的共产党同事的污辱那就困难得多,特别是这时他失去了们当中同情他的李大钊的支持,因为李当时受共产国际的指示去了莫斯科。10月以后,这种压力变得难以承受,特别是共产党中央委员中最蔑视他的批评者张国焘被释放,重新进入政治争吵。毛在这段期继续强调团结农民的重要性,他可能在回家之前就此问题和鲍某某商量过。鲍某某是最最近到上海的俄国“专家” 之一。

他的不得志或生病使他回到童年时的村子韶山。在家里他过了31岁生日,他的弟弟、妹妹和两个儿子颖拥着一家之主的毛,他沉思着似乎已走到尽头的政治死胡同。

没有理由怀疑毛是因生病才回到他出生的村子,但他回家除了单纯的休养外,还有更多的含义。整个1924年至1925年冬天和次年春天的大部分时间,毛远离火热的政治生活,一定与他因未能进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魔幻般的内部领导层而产生的失望情绪有关。尽管他在31岁的时候进入了两党的中央委员会,但他并没有被完全接纳,他没能使任何全国性的领袖相信农民这个因素在中国革命方程式中的意义。

类似的记录,也存在于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中:

然而,毛泽东的眼睛只盯着统一一战线,“一切工作都打着国民党的招牌”。在1924年夏他仍然这样坚持。共产党中很少有人同意他的意见。

毛泽东感受到了压力。他失眠了这是不常有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他在中国共产党中的地位更加孤主,到1924年底,他离开了共产党总部。同时,他再也不是可以信赖的连接国共两党的桥梁了。

毛泽东虽然在上海,但没有参加1925年1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气氛是倾向注重城市工作,同时还有对国民党的疑虑。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公报中,“农民”一词在每次提到时都与“工人”一词用连字号连接起来,好像农民不能够独立存在。

会议结果对毛泽东来说是例行公事,他被赶出了中央委员会。

毛泽东精疲力竭,陷入了困境。

由这两位传记作家所作的记录中可以发现,创作《沁园春。长沙》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并非派大好, 面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毛择东更不是处于帆风顺的政治环境中, 面是身处党内政治斗争的赚涡。这样的现实,难免会在毛泽东的心头留下一些阴影,也促使他不得不对一些问题进行深思。

1925年8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养病,并利用这段时间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这些举动惊动了省城长沙。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提拿毛泽东。幸亏毛泽东老师的儿媳妇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消息,毛泽东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来到了他老师的儿子郭梓图开的食品店。军阀随后就追到了这里,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息,郭梓阁把毛泽东敞到了店铺的夹壁里面。两天以后,追兵撒走了,毛泽东才从夹壁里面走出来,马上一个人秘密地回到了长沙,准备由长沙而转道广州。在长沙期间,毛泽东为了躲避追捕,不敢抛头露面,不敢与家人联系,也不敢与朋友来往,连故地重游,也只能是悄然而去又悄然而返。

所以这里的感情其实是十分复杂的。

3.毛在这样的背景下问——“谁主沉浮?” 诗人为何这样的发问?反映出怎样的内心情感?(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讨论)

4.下阕由哪个字引领?讲了什么内容?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某某

曾某某——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号召革命青年应该激流勇进,担负起历史的重任。)

背景链接:

①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②1913-1918年,他在**_*,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③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④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⑤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⑥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5.总结

这是处于逆境中的毛泽东的自我勉励,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之景,忆起怀抱梦想雄姿英发的青年生活,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他所追求的伟大事业中去。

四、总结本课重点

1.背诵课文

2.学习意象

3.体会探究表达的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沁园春长沙 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