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关于解决校园打架斗殴事件频发的研究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关于解决校园打架斗殴事件频发的
研究报告
***学 夏某某
我们学校班主任采取跟班制,各楼层有一个班主任共同的办公室。在这里,我们处理最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打架事件。每次与学生的谈话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反思。现将我这些年的思考总结如下:
一、打架事件会有如下共同点:打架事件主角多为男生,近些年女生打架事件有所上升。打架事件发生时间多为课间活动、两操结束后、饭前饭后、睡前醒后这些班主任管理漏洞的时间;且每学期初、学期末,尤其是毕业季学生打架现象更为严重,后果更为恶劣。打架事件突发性居多,且多为一些小事,预谋性较少。打架后果多为一般性伤害,危及生命的事件几乎为零。打架事件有单挑性质,也有更为恶劣的群架性质。
二、造成打架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初中生年龄约12~15岁,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属于青春期,但同时也有人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案例)某次谈话中,参与打架的孩子这么说“老师,其实我也不想打架,只是听他骂得难听,头脑一热,我就一脚提过去了。后来看他哭得厉害,我也后悔了,真怕闯了祸。”
社会因素: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里含有很多暴力、杀戮的场景,尤其是古惑仔的江湖义气、武侠里的替天行道,都成了学生热衷效仿的内容。(案例)曾有一段班里五个男生干什么都一起,其中一个还在手背上刺了一个“煃”字。一个晚上熄灯后说饿了,五个人一起翻墙偷跑;哪个被别人撞了一个,五个人一起围上去开揍。小小的矛盾,在五个人的嚣张下被无限扩大。
家庭因素:参与打架的学生背后多数会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以单亲或父母一方长期在外不归的家庭较多,另外还有较多留守青少年。(案例)在处理打架事件时,我们遇到过好几个这样的母亲,“人他爸又不管,我自己还有病,天天给说着、哄着,娃娃不听么。唉,我是拿这娃一点办法也没了。老师你给管管么。”家长的无奈我们可以理解,可孩子的管教仅靠老师,下一次的打架又会很快不约而至。
三、打架事件具有一定的可预防性,表现为打架事件的当事人在打架之前会有一些异常: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激动或者愤怒时,大脑皮层产生强烈的兴奋点,导致神经的兴奋能力强于压抑能力。此时的人对于自己行为的后果基本不思考,在强烈的兴奋点控制下,表现出愤怒的状态——呼吸短促,面红耳赤,横眉怒目。对自己行为控制力降低,对周边事物的注意力降低,高度集中到自己的发怒对象上。狂怒时甚至有歇斯底里的语言和行为出现,说出和做出平时不应该做的事。
四、针对打架事件这些特点,在班级管理中,我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
(一)、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及全面素质,减少打架滋生的心理温床;培养学生主人公意识,使其积极守护集体荣誉;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
(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常规化。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用积极心态淡化恶劣情绪,再有法律纪律来约束,学生的打架率明显降低了。
(三)、家校互动促沟通,学生打架事件往往是由细小矛盾和摩擦发展而成,不管是打人者还是被打者都有一定的过错,如果家校联系不畅就可能出现推诿扯皮,同时也难以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使事件处理和学生教育两方面问题得不到较好解决。
(四)、密切联系社会组织和司法机关实行综合治理。对于部分打架斗殴的学生仅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难以达到教育目的,这就需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特别是派出所的联系,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来教育学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只要我们留心学生的一举一动,细心观察就可以预防和减少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关于解决校园打架斗殴事件频发的研究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