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后反思
建立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从叠纸成书导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完成“由面到体”的过渡,使学生在动态的观察比较中,认识“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导入新课。这一过程新颖、有趣、增强了直观性和活动性,使新课引入成为一个认识到过程,强化了首次感知的实效。本课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对长方体的原认知。利用课件演示将“抽纸盒”抽象出它的几何图形“长方体”,初步感知从实物到图形的过渡,这样抓住知识的成长点和连接点来组织教学,既让学生感觉自然、放松,又让学生感受了抽象的数学思想。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知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面、棱、顶点这个环节,老师安排了当场切土豆的演示环节,学生观察:切一刀得面,切二刀呢?切三刀呢?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想象、思考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现场切土豆验证,先切得面,再切得棱、顶点。并且引导学生: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还要切几刀?问而不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着力于想象与思考。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新鲜有趣,学生一边想象、思考,一边切后验证。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活跃,兴趣浓厚。学生的观察、猜测、空间想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演示“切土豆”过程的“慢镜头”,清晰地、渐次地展示了面、棱、顶点的概念,丰富了学生建立面、棱、顶点概念的表象,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课件演示等注重了学生多项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为了培养学生有序点思考问题,我设计了统计表,引导学生有序地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学具,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写一写等方式,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在这期间,我重视了学法的指导,且落到实处。如,当学生交流长方体有6个面时,追问是怎么数的?引导学生分“上下”“左右”“前后”三组相对的面来有序地数,并告诉学生有序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利用课间演示移面重叠、移线段重叠的显示过程,帮助学生强化思维表象,加深学生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经历“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的数学模型思想,在验证“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时,让学生经历验证方法的多样化,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法验证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果不用尺子测量,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的方法。
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培养
课标中提出:“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个观点,教学中多次渗透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如在棱的特征研究环节中,怎样验证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除了最直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找到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在面的特征研究环节中,渗透了重叠法、有序思考和测量计算的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在以后的学习中非常重要。
这节课充分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注重“四能”的培养,重视学法的指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始终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探究互动、认知深刻、掌握牢固、活学活用、富有创新。不时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引领学生在思维的天空展翅翱翔,“数学味”浓厚,学生学得愉快幸福,教师教得酣畅淋漓。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