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梁燕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必修一 第二章
第三节大气环境——热力环流
**_* 梁燕
一、设计思想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
1.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主要阐明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用图示的形式形象地讲解了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密度和气压的变化,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的过程,并介绍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的线索是: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2.学情分析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一系列的知识有关,尤其是物理学的知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同时,这部分的知识还涉及到等压面这一空间概念,但由于高中阶段还没有接触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空间想象力不足,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教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创设情景
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战时,用计诱司马懿入上方谷。当司马懿被引入上方谷后,蜀军引燃了埋在谷底的火药,谷底四面火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视频“火烧上方谷”,播放视频。视频看完了,大家思考为什么当司马懿快要葬身火海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这节课,热力环流。
思考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新课
(一)读图分析,深化理解
第 第一环节知识铺垫:利用多媒体读图,引入气压的概念,分析气压和海拔的关系。得出结论: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第二环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1、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地表受热均匀,引出等压面的概念,结论:同一高度压强相同 。
第2、假设B地受热,A、C地冷却,大气如何运动?利用学案,学生自己讨论,展示答案。动画演示得出:高压和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3、假设B地受热,A、C地冷却,等压面的变化?利用学案,学生自己讨论,展示答案。得出结论:等压面高压上凸,低压下凹。
4、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动手绘制热力环流以及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
5、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冷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 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思考为什么当司马懿快要葬身火海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
学生回答。
总结:上方谷位于两山中间,谷口狭小,谷内的地势低洼,空气湿润,这种地形一旦谷内起火,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升到高处遇冷发生凝结致雨浇灭了上方谷的大火,使得司马懿父子三人侥幸逃脱。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演示,总结
学生看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师演示总结得出结论。
4、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
教学新课
(一)城市热岛环流
学生画出热岛环流,多媒体展示结论
学生思考
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教学新课
(二)海陆热力环流
学生自主探究,画出海陆热力环流。多媒体展示结论
学生思考。
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教学新课
(三)山谷风
学生自主探究,画出热力环流,多媒体展示结论。
学生思考。
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5、课堂小结
总结: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引出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和山谷风。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得出结论。
让学生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课后练习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
(二)课堂板书:
热力环流
一、形成原理: 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
二、实际应用:
1.城市热岛环流 2.海陆风 3.山谷风
七、课后反思
课后,我认真地对本次课做了分析思考,觉得有以下一些感想:
首先有几点可取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沿用。
1.用“火烧上方谷”引入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2.本节课采用学案的做法,一方面便于学生课堂作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把握整堂课的框架和思路。
4.本节课比较好的渗透了新课程的思想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课堂中让学生多次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还有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这样的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主动性而且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本节课围绕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应用展开,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在海陆风和城市热岛环流里都能快速正确的画出热力环流,说明都基本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形成。但是山谷风有点难度,我加了一条辅助线,找了三个地方,这样画山谷风的难度有所下降。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梁燕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